我的網誌清單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什麼是獨立思考? 省思與初試定義



何謂獨立思考? 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我一直嚐試的想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雖然有很多學院派的人會試著定義它,但總是讓我覺得不夠完整,或是沒有抓到它的精髓。如果你是學生讀者,可以用”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比較接近獨立思考的精神)Google查,會找到很多資料與書藉,但重點是__那是別人的看法,並不是你的。

「獨立思考」 之所以難以解釋,就是它的不是絕對的,而且會有因人而異或因時空背景不同而不同的現象。如果有人要你解釋「靈魂」是什麼,或什麼是「哲學」時,你會覺得很容易或有很簡短的解釋嗎?  而且,中文的「獨立思考」跟英文的 ”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考)還是有些不同,最主要的不同來自於你自己(看這篇文章的你)!

我對獨立思考的定義:
獨立思考必須是由個人自己發展出自己的觀察習慣與思考方式,也就是要加入一項重要因素__「了解自己」。自己才能把自己特有的觀察世界角度,解讀世界的方式,以自己最善長的表達方式(如寫作、演說、做畫、音樂、攝影…)傳達給其他人或留給後人。如果個人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天份時或不夠了解自己時,在跟其他人表達與溝通時,經常會產生溝通不良或發生誤解。



****************************
在此要先感謝為了交學校作業的學生讀者,因為我發現我的這個部落格在沒有告訴任何人,也沒有做任何宣傳的狀況下,許多學生讀者把我這篇文章的量自然的衝高到Google的第一名(當打入「獨立思考定義」時),讓我的文章能夠接觸到真正想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讀者。我要採用獨立思考的作法,我先把我目前的文章中,可能會跟學校老師出的有關「獨立思考」相關的題目,做一些整理與推薦,以節省學生們找資料的時間。

如果老師出的題目是有關「獨立思考定義」或「獨立思考重要性」或「什麼是批判性思考」等題目時,可以進一步參考下方的文章連結。或者你一直認為「獨立思考」就是「批判性思考」的人,那你一定要看下面這一篇。

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考的差別




如果老師出的題目是有關「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或「訓練獨立思考習慣」時,可以參考下方的文章連結:

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1: 多問為什麼

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2: 保持好奇心

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3: 訓練想像力


其他狀況:
狀況一:
如果你的老師或教授也曾上網google到這我這篇文章或找到我部落格(blog)的其他文章
狀況二:
或者你會擔心其他學生也會找到這篇文章而交出相同的答案

以上兩種狀況就會比較麻煩了。我只能建議你再看其他有關「獨立思考與轉念系列」的幾篇文章。想辦法不要從單一文章中全部照抄,可以從不同文章中快速蒐尋後的混合方式。希望你能順利交你的作業。

另外

對於有些學生(或其他讀者)會認為,「獨立思考定義」這種主題,應該由一些著名的教授(如哲學系),或由研究腦神經科學的科學家來寫會比較有公信力與說服力。但我認為這就是獨立思考特別之處。我舉二個例子來小小顛覆這種「迷信專家與名人」的觀念與想法。

舉例一: 你應該聽過一個國際化的俗語: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或是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大部分人都不確定答案,最近也有科學家號稱已經找到答案了。但我認為我的答案比科學家還正確。

舉例二: 中文的「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也是常聽到的俗語,一般人都認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也就是「知易行難」。我認為的答案 __「知難行易」才是正確的__ 已經在自己心裡放了超過二十年了,我也可以用最簡單與容易了解的舉例就能說明清楚了,但這麼多年來還是常看到一些台灣的知名教授或知名雜誌創辦人曾在他們的文章裡寫過他們的看法。結果在我來看,名教授或名人也是對這個觀念沒有正確的了解。

對於以上兩個俗語的例子,我的說明與對「知難行易」的舉例就在下方的文章連結,請讀者看完後自行判斷對或錯。

獨立思考與俗語-1


總之,對於許多學生讀者,感謝你們的光臨。


****************************


其實

我這整個部落格的內容就是一直在解釋獨立思考是什麼與讓讀者去訓練獨立思考。是用我收集的資料與驗証結果,用我的方式來說明,讓你用你的角度去看,去試著找到你自己的獨立思考方式。部落格的文章中會有很多問題你可能有想過,但沒更一步深入思考,也有很多你一定沒有想過,而我也還沒有答案(可能也不需要有答案),但可以打開你的思考習慣與範圍,讓你進入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獨立思考是否可以是與生俱來的? 我目前還沒找到有人在做此研究,但至少我本人就不是天生的。小時候到大部份的學生時代,我都是只記住別人給我的答案,雖然不一定都懂,但我都會先試著記住。我是經過多年的問別人問題 - 問自己很多問題,而且在一直找不到答案情況下,把問題放在心裡蘊釀。久而久之,有些問題像是樹藤一樣,會跟生活的一些事情糾纏、連結,而問題之間也會自己互相的搭在一起。在日後某些事件的觸發,造成更多的思緒,對某些問題會有更強的求知慾,有時會像是靈光一閃,好像多年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般,但如果當時的情境沒有讓我能安靜獨處,把各種事情的原委整理一遍,有些問題也會繼續埋藏心中。但卻是以更大的種子,更多基因交換後的種子,埋在更廣、更深的心田中,等待日後知識與經驗的養份培育,重新再發芽與成長,再度開枝散葉,再與其他問題的糾纏。雖然很多問題還是沒有答案,卻能以更深層的體會與領悟出生活中種種事件的模式與可能原因,慢慢的可以預測出有些事情的可能發展方向,或某些人的反應方式、行為與決定。

不過,從多年的實際體驗與思索,我認為獨立思考的人必須學會長期觀察人或事物,與對未知的事件保有好奇心,能忍受不確定的空白地帶,對問題的各種可能都不急著給答案(或者說是讓問題沉澱一陣子,像是讓水杯裡的雜質沉澱後,才能看清楚)。當你經常在意某些問題時,人的大腦會自動從經驗與記憶中蒐尋解答,如果能保有不確定的空白或保存疑問,潛意識會在日後引導你在現實世界中找出可能的線索,自己也可能會有興趣或不自覺的去學某些跟問題相關的專業或學問。經常很多人碰到問題與事件,就以原來的經驗與認知就驟下結論,而造成不正確的觀念或成為偏見。現實世界的問題不像是數學問題般,會有著絕對的解答。有時同一個問題或事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出現不一致或甚至是相反的答案,而在事件當時的各個時空背景來看時,兩個不一致的答案在事件發生當時可能都成立。(可見下方「附註二」的例子解釋)

雖然我說我不是天生就有獨立思考的,因為我小時候(12歲以前)是有一點自閉且害羞(連較不常見的親戚來我家時,我都會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見人),而且在讀國小、國中時還常被霸凌與勒索,但我的確會比一般人有愛胡思亂想與質問現狀,甚至到後來發展到敢挑戰權威的特質。
如果要回想何時我開始有獨立思考傾向的,應該是從學生時期(高中以後)! 記得我自己常會不自覺的跳出來看現狀,以旁人角度觀察身旁的人、事、物。就連在與好友、同學在一齊聊天聊得正起勁時,自己也會突然安靜下來,看看週圍的人而心理卻想著一些奇怪的問題如: 這些就是我所認識的人,是因為我的個性與喜好而造成我跟他們比較要好嗎? 為什今天決定要在這裡聚會? 為什麼話題總是八卦最多? 我未來還是會跟他們繼續在一起嗎?

就這樣,養成在心裡問很多問題的習慣後,也慢慢的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出來了。



**在此稍微叉題一下,也讓讀者的你了解一點點我是什麼個性與生長環境才會有現在想寫獨立思考的原因。舉一些例子。一個有極高天份的人所留下的遺作,後人真的不會誤解嗎? 像孔子的思想經由少數的文獻流傳下來,由後代的「專家」去解讀,但這真是孔子自己的想法嗎? 別忘了,思想的研究就像宗教的研究,都是從各種古老的文獻去拼湊出來的,而宗教的教義就被科學多次証明是錯誤的(如聖經的創世紀就被基因科學証明是錯誤的),而當初伽立略(Galileo)雖然用科學證明了事實,卻也曾因此被教會迫害,只因為違反了當初教會所深信與倡導的世界觀。又如孫中山對民主制度的想法,雖因他是近代人而著作與演說也保留比較完整,但一變成政治宣傳工具時,以前「國父思想」、「三民主義」等聯考考題,如果由孫中山本人自己來考,也無法考滿分的。(可參考下方「附註一」的延申說明與証明)**




附註一:
當我還是學生時,就經常懷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比較差。對於學校的智力測驗老是考到88~93之間。但到了聯考的重考那一年,我就深深的覺得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偏差與鑽牛角尖。
當我還是學生時,就強烈的認為我們教的很多內容都是被誤導的。
歷史(近代史)是小說: 歷史上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國民黨卻老是把中國近代歷史說成自己是正宗,共產黨則是匪。劉備也變成正宗,越王勾踐也是正宗,田單復國也是正宗。
地理則是歷史: 國民黨在1949年從大陸徹退到台灣,但外蒙古獨立卻是在1911年。而到現在為止,在台灣的很多書店都還可以買到中華民國的地圖是所謂的"美麗的秋海棠"。而現實世界的大陸卻早已是"老母雞"了。不管外蒙古獨立的過程與受國際認定的時間,都是在國民黨從大陸徹退到台灣之前發生,但國民黨的教育就是愚民政策,國民黨自己也做一隻把頭藏在沙中的駝鳥。
三民主義(國父思想)則成為聖經:當學校把聖經拿來當申論題考時,沒有一個人可以得滿分的。當時的聯考有考三民主義,也一定是有考申論題,也一定是沒有人可以得滿分的。因為只有出題的「專家」才可以決定什麼才是滿分。當時我就說:「就算是孫中山從墳墓裡爬出來,也不可能考滿分的」。即便理智上了解,要証明這件事是不可能的(因為孫中山已死了),但我還是打從心底相信這件事,甚至到後來看到「回到未來」這部電影時(這時已經畢業很久了),都還會聯想到_如果我把三民主義的考題,坐著時光機器的車回到孫中山剛寫完三民主義的年代,給他考這考題,也一定無法讓出題的老師給100分的。果然,從看到「回到未來」電影二十年後的現在,從商業週刊的1079期中,看到侯文詠跟童子賢說,他有篇文章被收錄到國中的教科書裡,結果學校考試寫這篇文章的含義,他把小孩的考卷拿來寫,侯文詠自己竟然只得到八十多分,侯文詠小孩的同學有去補習的考得比侯文詠還高分!! 這種教育方式與思維果然毒害人心夠深。而且,原來理智上以為不可能証明的事,竟然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証明 !! (証明到的論點是: 由「專家」從某作者的文章去出題目考學生時,但如果由原著作者去回答「專家」所出的題目時,也是無法得到100分,「專家」反而比原著作者更懂文章的原意與精神。)



附註二:
有什麼事會在不同時空下是不同的答案,但在各別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卻各自是成立的?

舉個例子: 你對什麼食物(或菜色)是好吃的,你自己應該很確定吧? 你的味覺喜好是不會騙你的吧? 如果一個食物是你愛吃的,如果煮得太淡,你會覺得不好吃,煮得太鹹,你也會覺得不好吃的,對吧?
但是,同一道菜色由台灣廚師煮好後,先由台灣人試吃,台灣人覺得很好吃時,但如果再由大陸人來吃,大陸人會覺得太淡了,沒味道,不好吃。
相反的,同一道菜色由大陸廚師煮好後,先由大陸人試吃,大陸人覺得很好吃時,但如果再由台灣人來吃,台灣人會覺得太鹹了,不好吃。
相信很多台灣人在幾年前台灣剛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時,會有很多上述的經驗。大陸很多人的口味是比台灣人重的。但你如果有問台灣比較老一輩的人,問他們三十年前(或更早)的台灣人的口味,其實也是比較重口味的。我自己就記得小時候(也是三十年前)我媽煮給我們的菜色都比較重的,因為我爸是煤礦工,每天流汗很多,而且食物不多,身體自然會喜歡吃鹹一點的食物與菜色。其實那時候的台灣人也大部分是從事比較靠勞力的工作,台灣在夏天也是很容易流汗的,所以很多早期的台灣人都比較喜歡鹹一點的口味,但當時大家都習以為常,不會認為太鹹了。但多年後,台灣生活水平提高後,比較注重健康,煮太鹹會比較有高血壓,所以越來越多人把菜越煮越清淡,到現在的台灣人就比以前習慣吃淡一點的食物(菜色)了。
所以,以前吃比較鹹時,在當時是對的(因為身體也需要,所以不太會影響健康)。而現在吃比較淡的,也是對的,因為食物變多了,從事勞力的人也可從很多食物得到身体需要的養份。

2 則留言:

  1. 可以借我引用你對獨立思考所認知的這段話嗎@@?
    我覺得你表達得很好!
    我想與朋友分享!!
    我會在下面註明Cash的@@
    並附上你們的部落格

    回覆刪除
  2. 你好,我想引用你本篇的內容,讓我分享給研究所的同學,我會標註你的部落格。謝謝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