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IT 2.0_從你喜愛的活動來更了解自己: 電影篇-1


你喜歡看電影嗎?

真的很喜歡看電影嗎?

如果是,那你有認真的把你所有看過的電影,做一個專屬你個人的前十大最佳電影排行榜嗎?


我有,我是很認真的做過,而且是每幾年有看到新的喜愛電影時,就會再跟我的前十大最佳電影做比較,看看新的電影有沒有可以排進我的前十大之內。


我很無聊嗎?
 

或許吧 ! 但如果我用這一篇來說明這一個習慣是讓我更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時,你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了。


我喜歡看電影,但又很確定我沒有任何跟電影有關的天賦與熱情,我不懂攝影,不擅長寫小說,也不會想要演戲,所以我不會想去從事任何跟電影相關的行業。電影只是我最喜愛的休閒活動之一。我會一直去排出自己最愛的電影,是我發現,當我用心的去比較每一部最喜愛的電影,而且又是硬要把這些電影去排出來,那部電影是排在前面,那部又是排在後面。而其中我最被感動的是什麼? 我最重視的又是什麼? 從這個過程中,我確實更了解自己內心深層的想法。比較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與更深層的人生觀什麼。我在這一生中,我會最重視的是什麼? 經過深思與沉澱後,我就經常會去想到,人的一生難道真的要像大部分人所走的路 ? 也就是人生在年輕時,真的就是一直要去努力賺錢,然後期望當年紀大了以後,所過的日子(尤其是在跟週遭的別人做過比較之後)會有自我感覺比較優越的生活方式嗎?


我在比較與確定最愛的前三部電影後,我就知道我的人生觀真的跟一般人不一樣。人生觀不容易說清楚,但至少,我的人生觀是跟一般人最常重視的「五子登科」 (*註一)是不同的。


*註一: 五子登科"指的是擁有妻子,兒子、房子、車子與金子(也可指現金)。

 

我覺得我做了最愛電影的排名後,當時我的心就比較「定」下來,在後來出現在我生活中的一些選擇或機會時,我可以比較順著內心去走,而可以往比較接近夢想與目標做出決定。


想一想

如果你把你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去做更深入的了解與比較後,你就可以更了解自己一些時,你會不會想要去做 ?


在人類科技還不能把大腦掃描一遍,就可以知道每個人的天賦與熱情之前(我一直幻想有一天人類會有這種科技),我用我內心探索的方式,來試著讓年輕讀者對照後,再讓讀者試著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探索自已,看看能不能快一點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所以,我在想

讓我試著把我最喜歡的電影所給我的影響,從我感受的角度來介紹給讀者看看。


在這一篇,我要用我的角度來介紹「阿甘正傳」(Forrest Gump)這部電影。


這一部電影在21年前(1994)剛上映時,就立刻變成我的最愛(排名第一名),只有在4年後,被另一部電影擠下寶座而排到第二名。但這17年來的排名一直是維持在我個人的最佳電影排行榜裡第二名不變。這部電影上映時,是在我的飛行機師夢碎後的一年多,那時的我還不是很清楚我的未來應該要怎麼走。在多次用心看過這部電影後,讓我重新檢視我內心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以及後來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時,也比較了解我當初一些重要決定的最底層原因是什麼了。
 
*************************************************

當電影開始時,就看到一個羽毛隨風飄啊飄的,最後停在阿甘的腳下,被阿甘撿起來夾到自己的童書之中,這時的阿甘就坐在公車停靠站旁的一個長椅上,整個電影的故事就從阿甘自言自語的慢慢展開。當他回想他的過去時,一個個在他身旁坐下的人(總共四個),也分享了他部分的人生故事。



阿甘,一個憨厚、智商較低又不善社交的男生,如何從一個常被欺侮的童年,成長與發展成一個非凡生命經歷且富有的人?

 

阿甘的生命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是什麼原因?

 
 
非凡的專注力與毅力是阿甘成功的原因嗎?


是的。

 

阿甘的成功也有一大部分是因為他運氣相當好,他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與對的大環境需求,讓重感情與重承諾的阿甘,不用自己去思考做人生決定的可能勝負或得失,而只是照著別人的建議與自己的價值觀一直做,竟也可以獲得各種的成功。
 
但是
如果你的注意力跟一般觀眾一樣,都只想到阿甘是如何成功的,那你就少看到很多角度的世界了。
當你把阿甘週圍人物的「生命歷程」與「選擇」也加入思考後,尤其是在跟阿甘做了對比之後,整個電影的深度與廣度就變得不一樣了。
 
讓我們一個個來看阿甘週圍人物的「價值觀」、生命歷程」「選擇」

先來看看丹中尉(Lieutenant Dan)
一個出生於軍人世家的男生,從小到大都受到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跟他的祖先一樣戰死在沙場上是件很光榮的事。

死亡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令人害怕的事。但對一個從小就立志要跟隨祖先步伐的人,死在戰場,卻變成一個光榮的人生目標。
當丹中尉在戰場遭遇敵人突襲而雙腿被炸斷時,本來是要跟隨祖先一樣光榮的戰死在沙場上,卻被白目的阿甘給救回來。當人生目標從原本的英雄,突然變成一個沒有雙腿的癈人後,回到美國社會的丹中尉就變成是一個憤世忌俗的人。


丹中尉原來的價值觀是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的命運(Destiny),人世間的每件事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在整個(上帝的)大計劃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Nothing just happens. It’s all part of a plan)。這種價值觀是受到宗教的影響,但丹中尉在失去雙腿又被阿甘救回來後,對於宗教所灌輸的這種價值觀就開始質疑了。尤其是當牧師(Priest)跟丹中尉說「如果丹中尉的心中能接受耶穌,丹中尉就可以跟耶穌在天堂上同行」。而這個「行」(Walk)一字,卻大大激怒了丹中尉,因為丹中尉已經是個沒有雙腿的人了,如何能與耶穌在天堂上同「行」呢 ? 從此,丹中尉不再對上帝禱告了,因為他已經不相信上帝有在傾聽了。
 
以丹中尉的憤世忌俗態度,他的命運軌跡在沒有了雙腿後,原來是會往灰色與陰暗的方向走的,但丹中尉的命運轉折卻是因為丹中尉也是個相當信守承諾的人。

為什麼 ?
當丹中尉在跨年夜的一個酒吧中跟阿甘一起慶祝新年時,阿甘有跟丹中尉講他要買一艘船來捕蝦,因為阿甘有答應過他的好友布巴(Bubba)。當時丹中尉在喝了很多酒後,以取笑的態度說:「等你當上捕蝦船船長的那一天,我就去當你的大副」,但是之後在阿甘真的買了捕蝦船而寫信告訴丹中尉時,丹中尉真的依約做到了 !


想想看,原來是習慣下命令給阿甘的長官,卻願意來當阿甘的下屬,這樣的心態轉變也不容易。

當丹中尉與阿甘在海上毫無章法的捕蝦日子中,有一天,在海上碰上了颶風。丹中尉此時把對上帝的不爽,作一次的大爆發,就算是死在這颶風的海上也不在乎了。但奇怪又幸運的是,丹中尉與阿甘不但沒有死在颶風的海上,反而因禍得福。整個捕蝦業被卡門颶風摧毀了,只剩下阿甘的船可以繼續捕蝦。經過這個命運的意外與轉折,丹中尉慢慢把他經商的天賦給展現出來。(電影中沒有對丹中尉的經商天賦有多做描敘,但有一些暗示之處)
當整個捕蝦業者都沒有船時,阿甘有了12艘珍妮號與一個大倉庫。但阿甘跟丹中尉如何管理這麼多艘捕蝦船呢? 以阿甘的個性,當然不可能會知道要去擴大事業。所以,除了整個布巴-(*註二) 捕蝦船的事業擴張與財務管理,都是由丹中尉負責之外,就連後來整個布巴-甘公司集團的財產,也都交由丹中尉管理,而且丹中尉還知道要去投資當時賈伯斯剛創立的蘋果公司。所以,丹中尉的經商與投資天賦,是在他原來出生的軍人世家中,不可能會發現的。


 *註二: 雖然布巴已死,但公司名字還是以布巴的名字放到阿甘名字的前面,由此可見阿甘的重感情與重承諾。
 
丹中尉原來所堅信的命運軌跡,在被阿甘強行拉開後,走了一段灰色與憤恨的歲月。

誰會知道後來的命運轉折也會跟阿甘有所關連? 當然,如果丹中尉在年紀大後的回想,也可能把這些命運的轉折,都解讀成上帝的整個大計劃中的一小部分。(很多宗教信仰者會以這樣的方式去解讀)
但我是覺得,這就是電影片頭一開始,那片隨風而飄的羽毛所要表達的,也是讓觀眾們深思的部分。

人生像什麼 ?
人生的意外或命運的轉折,要如何看待 ?



接下來看看阿甘的媽媽
一個靠出租祖產房子給旅人的單親媽媽,有個堅毅的性格與對兒子教育的執著。她的價值觀也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而且每個人要去找出自己的命運。她是一個有相當的機智反應的人,當她被阿甘問到阿甘的命運是什麼時,她可以機智的講出整個電影最常被引用的話「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而她對兒子教育的執著,為了讓阿甘可以去正常的學校上學,可以不計代價的跟校長上床(甚至讓阿甘也知道這件事)

想想看,假如你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女生,妳的老公或男友在你有了小孩後拋棄了你,而讓妳獨自扶養一個容易被欺侮的兒子時,你會如何過生活?
更重要的是,你會如何做決定 ?
因為,那是你的價值觀在影響你的決定,當然也會影響你兒子的命運 !


你會像一般華人父母一樣,為了保護這個低智商的兒子,而在大學畢業後還會幫兒子安排各種出路與生涯建議嗎?
阿甘的媽媽是很遵重阿甘個人決定的。當阿甘才剛從大學畢業,有人就把軍方的募兵海報拿給阿甘,阿甘就決定去當兵了。但如果是你,你難道會讓你這樣低智商又不善社交的兒子去當兵與上戰場嗎? 你不怕你兒子會受不了軍中的霸凌嗎? 你不會想要給你一直相依為命的兒子更好或更安全的其他求職建議嗎?


後來阿甘從軍中退役後,從拍廣告得到的錢,竟然想一個人跑去買船來捕蝦 ! ( *註三 ) 阿甘花了一大筆錢卻只買到很舊的船(連賣船給阿甘的人都罵阿甘笨)。捕蝦是需要相當經驗的,更何況單獨一個人出海去捕蝦是相當危險的 !

要是你是阿甘的媽媽? 你真的不會去插手阿甘的決定嗎 ?
 
*註三: 當你是觀眾時,你當然知道阿甘是為了信守對他死去好友布巴的承諾才去買漁船的。但我要你去想像的,是當你是阿甘的媽媽時,加上以你現在的價值觀去想像這種情境時,阿甘決定去買漁船前,可能不會先跟你討論,而是在買了漁船之後再跟你講時,你會如何反應?


阿甘媽媽的價值觀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Destiny),然後每個人要把上帝所給的天賦做到最好,所以她真的「很有耐心」的做到不插手阿甘的決定。
 
上帝給了阿甘什麼(天賦與缺陷) ?
阿甘的媽媽看阿甘從小到大,有看到阿甘的天賦了嗎?

阿甘的媽媽至少沒有犯了一般華人父母的「自私」與「沒有耐心」的錯誤觀念(價值觀),才讓阿甘可以在自己的生命軌跡中,走出真正屬於阿甘的天賦與命運。
 
 
最後來看看阿甘的老婆珍妮
珍妮有個常酗酒又會性侵子女的父親,造成珍妮從童年開始就有個陰影,一直潛藏在她心中。從小她就一直想逃離這個家,並祈求上帝要讓她像小鳥一樣可以自由飛翔,可以隨時飛離她的生活環境。珍妮也有夢想,但珍妮的夢想並不是起因於她從小有歌唱的天賦,或者像鄉村民謠歌手Joan Baez一樣的會自己作曲,而是受環境的影響,單純的想要成名而已。但急於想成名的珍妮,又加上童年的陰影作祟,珍妮一直選擇用自己的身體做為成名的工具。


當時的美國社會是處在反越戰的浪潮上,年輕人的叛逆加上性解放的衝擊,讓在這個時代下的美國年輕人,一邊反對政府,一邊又在追求即時的快樂。在組織與參加各種反戰抗爭與集會遊行的同時,卻又在毒品與性濫交的各種狂歡party中過日子。


珍妮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雖然一直在參加狂歡的party(加上吸毒),一直在享受一般年輕人所追求的「自由」,雖然年輕比較沒錢,但可以搭便車與到處打工就可以到處旅遊與體驗不同的生活。不過珍妮的內心一直都不快樂,一直無法像小鳥一般的自由,並且多次有想從高處跳下(可以像小鳥飛翔)的衝動。


但狂歡的日子過久了,也會習慣與麻痺。隨性與自由的日子過久了,如果沒有成就感與充實感,心靈也是空虛的。當珍妮突然又出現在阿甘的老家並一起住時,雖然阿甘已是億萬富翁了,而且又跟珍妮求婚,但珍妮並沒有答應阿甘的求婚,顯然嫁給富豪並擁有財富的自由,並不是珍妮所重視的。也或許,跟阿甘的平淡生活相比,珍妮過去的生活一直是剌激與多變化的,這時的珍妮或許還不確定她可以跟阿甘過這種沒有剌激與驚喜的日子。


在阿甘求婚的當天夜裡,珍妮主動上阿甘的床並與阿甘做愛,並說她是有愛阿甘的。但此時珍妮對阿甘的愛,似乎是很虛的(不真實的),因為隔天一大早,珍妮就又逃離阿甘的家了。


生命一直定不下來的珍妮,好像在生下阿甘的小孩後,慢慢的能夠找到生命的重心了。當自己的身份突然由漂泊的旅客變成一個單親媽媽,靠著在餐廳做服務生的微薄收入,支撐著讓自己與小阿甘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像這樣平淡、規律又受限(不夠自由)的生活中,珍妮似乎反而過得更踏實與快樂。


年輕的珍妮一直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很虛幻的生活方式),但一直都不快樂。相對於阿甘,平淡與專注的日子,卻成就了很多不凡的事蹟。阿甘所過的生活,一直都比珍妮充實與快樂。

*************************************************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對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有什麼啟發?


我是生長在一個礦工家庭,有一個長年在地底深處工作的父親,對於我父親所處的工作環境與人際關係,我在很小時就產生強烈的相反念頭。也就是我不想要在暗無天日又危險的地方工作賺錢,也不想交到的朋友都是愛喝酒或愛賭博的人,而是想要到世界各地去看看不同景物與認識各國的人,多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與觀念。當時就是在這種強烈又單純的想法下,我小時候的夢想就已經形成與確定。


但我的人生軌跡在飛行機師夢碎之後,我必須重新思考我的人生目標與義意。我多次重新看「阿甘正傳」的時候,我就經常思考我是不是要堅持我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尤其是在台中的旅行社做了一年多,而且有了幾次國外領隊的帶團經驗後,我卻發覺在當時旅行社的工作型態之下,我沒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存到的錢又很少。


當初心理層面的最大關卡是: 旅行社是我可以一邊工作,又可以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啊 ! 但為何我實際做了後,我卻不是很快樂 ? 我也沒有覺得有很大的成就感,是那裡出問題了 ?


這時,再重新思考我的人生義意是什麼時,就會想到我堅持環遊世界的夢想到底有多重要? 「阿甘正傳」在這時候給了我一些啟發。
阿甘是個虛擬人物,在真實世界中,要找到像阿甘一樣有著各種傳奇性人生經歷的人,也是很難找到的。但是在阿甘週圍的所有人物,卻是很容易在真實世界裡看得到的。


丹中尉有他的堅持,阿甘的媽媽也有她的堅持,珍妮與阿甘的好友布巴也都有他們各自的堅持。我知道這些堅持是因為有個別的價值觀在影響,但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選擇時,為何命運會差這麼多?

我覺得,像阿甘這樣的一個虛擬人物,在電影中的用意,似乎就是給不同觀眾的一個心理對照作用。
 
阿甘的媽媽在阿甘的成長與求學階段,給阿甘的價值觀影響是最大的。
  • 我當時在想,在我的成長階段,有那些人與那些事是給我的價值觀影響最大的?


珍妮在年輕時,是很「主動」的在追求她的夢想,但為何她會一直都過得不快樂呢?
相對的,阿甘是一直「被動」的照著別人給的建議在過生活,但卻可以活出精神與物質都非常富裕的生活,這是為什麼?
  • 我當時經常在想(也有懷疑),主動追求夢想就會成功嗎? 就會快樂嗎? 旅行社的生活為何讓我覺得不是很快樂呢? 如果夢想在主動追求後,出現不是原來預期的時候,是要放棄夢想的追求嗎? 還是將來有可能只要順著環境與順著自己的天賦(興趣)繼續走下去,有一天我也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呢?
丹中尉在生命中遭受到很大的意外(阻礙),但這意外卻在後來為他開啟了另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 我當時經常在想,飛行機師的夢碎與旅行社生活的不如預期,這也是我生命中很大的意外,但這個意外會在將來有其他的出路嗎?


 
當我比對「阿甘正傳」劇情與我當時的人生軌跡時,我在思考上面幾個問題後,慢慢的讓自己最底層的人生觀浮上思緒。
我有一次就想到,我以前曾被認為我的人生觀有點接近老子與莊子。我在讀專科時的好友(他現在是在某高中當國文老師)就曾經在跟我幾次深談之後,建議我去看老子跟莊子的書。我當時還沒看過老子與莊子的任何書,在後來看完一些有白話文解釋的書之後,我必須承認我的一些觀念跟老莊思想有些相似之處,但我不會說我就是屬於道家思想或是老莊思想,我當時的想法就只是做為參考之用。


但在多次看過「阿甘正傳」後,我才慢慢覺得,整個電影最重要的觀點,就在阿甘站在他妻子的墳墓前說的一段話。
阿甘說: "我不知道是媽媽說的對,還是丹中尉說的對! 我不知道我們每個人是否都是命中注定的,還是像隨風飄零般的隨機際遇。但我猜想,或許兩者都有,或許兩者同時發生。"


我的最底層的人生觀是順應自然。我一直認為,人的一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夠找到自己的天賦,並順著自己的天賦去發揮到社會上(有找到最適合的事業是最好的,但這無法確定)。我對大自然,對這個世界一直保有好奇心,雖然我成長的環境是個重視智識教育(IQ教育)的環境,讓我在求學時期並不是很愛讀書(我後來覺得反而是學校環境在扼殺我的好奇心)。不過,因為我還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我卻在畢業後持續讀更多與更廣泛的書。
「阿甘正傳」幫我更清楚自己的人生觀,也讓我在生命軌跡遇到重大意外(阻礙)時,我的心就比較「定」下來。

當然,從現在已經完成小時候夢想的我,再回去比對當時心中的問題,或比對「阿甘正傳」中所有人物的故事與我的人生軌跡時,我更是確定「阿甘正傳」是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獨立思考問問題-4: 你會抓重點嗎 ?



如果來看這篇文章的讀者是學生時,可能在看到「抓重點」三個字時,會自然而然的往準備考試的書本內容去做聯想。很多會考試的學生,都很會抓重點。

 不是的

 我要討論的「抓重點」能力,事實上是一種多方面能力的整合。

可以說是把複雜事件「化繁為簡」的能力
也可以說是訓練自己或別人去找到問題最根源的能力
更有可能是會變成領導人對大眾或追隨者傳達「願景」或「核心價值」的一種能力

而這種能力是在不久的未來,會由機器人大量取代基層人力的時代中,相當重要的就業與生存能力。

 
我花了一些時間想要找到好的例子來說明,但真的很不容易找到。因為我的讀者會有各個國家與不同年齡或不同職業的區別,要找到可以讓不同地區的人都可以知道或了解的事,而且又剛好可以把我的這個進階觀念講清楚的例子,實在不多。

 
我住在台灣,自然會接收到台灣相關的消息為最多。

剛好,台灣在幾個月前發生過的大事中,就有一個事件是可以拿來做為例子的,而這件事發生的同時,在很多其他國家也都有報導過多次。

這件事就是「太陽花學運」

如果住在台灣以外的讀者,不了解「太陽花學運」的內容,也可以在維基百科找到相當程度的記錄內容。

「太陽花學運」一開始的名稱應該是「反黑箱服貿運動」。

 

想想看,原來最開始就是「反黑箱服貿運動」,其中明明有寫出「反黑箱」三個字在其中,而且學生所提出的主要訴求,也是要先把服貿退回行政院,然後在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後,再用其來審查服貿啊! 學生從頭到尾的訴求並沒有「反服貿」,不是嗎? 真正的訴求是「反黑箱服貿」啊 ! 所以重點是要強調「反黑箱」才對的,不是嗎?

但是,當媒体在報導學運相關事件時,經常最簡化的標題就寫「反服貿」。所以當有些人不認同學生佔領立法院,而成立「反反服貿」時,媒体就更容易把學生的訴求簡化成「反服貿」,而不是「反黑箱服貿」。而當「反服貿」與「反反服貿」(或「挺服貿」)的兩方人馬在台北街頭形成對立時,會讓全台灣與全世界不了解內容細節的人,就簡化的下定論,說學生是「反對服貿」的。

所以,開始有人批評學生。你們學生連服貿的內容都不清楚,怎麼可以去反對。然後,很多民眾經由媒体整天的各種不同報導,再加上各種名嘴的分析與評論,一般民眾即使認為政府無能,但對於學生反對自己都不了解的事情,也不是很認同(會讓人覺得學生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不理性訴求)

有些人則說,服貿是全球化的一環,而台灣是島國,一定要跟全世界接軌,不可能把自己關在小島中,不跟別人往來。而且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成第一大經濟體。學生怎麼可以不顧世界的趨勢而去反對簽服貿呢? 過度保護國內沒有競爭力的產業,事實上是害了這個產業,學生難道不知道嗎?

甚至我還聽到有人只是簡單的發表自己的觀察結論說: 好像去佔領立法院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讀文科的(暗示這些學生因為不是讀理科,所以比較沒有就業機會與國際競爭力)

所以,當整個學運事件變成是全台灣最重要的事件時,學生的訴求重點卻被模糊掉了。更令我吃驚與不解的是,這些學生都是高學歷的,而且不管實際參與或從背後默默支持的人,人數都非常之多,而且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與一起熱烈討論的時間與次數也都非常多了。

但為何沒有人把這個明顯被模糊或被誤解的「重點」給提出來呢?

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注意到這件事嗎?

 

以「太陽花學運」來說,我從頭到尾都可算是局外人或觀眾而已。從第一天新聞報導有學生攻佔立法院時,我有特別High。但High的原因跟一般人不一樣,我有特別去注意學生的訴求是不是跟我在另一篇 "預見一個無貪污的國度 "文章強調的「重點」一樣,我以為學生已經知道改革整個台灣環境的焦點與「重點」,就是在立法院 ! 所以才會去攻佔立法院。

但結果不是,整個為期23天的「太陽花學運」,學生領袖在每一次對外說明任何事時,完全沒有提及我認為的「重點」。

如果我是學運領袖或學生智囊團或在背後支持的民間人士,我一定會讓學運領袖在每次受媒體記者包圍時,講出這個「重點」。

要是學運領袖在任何一次面對媒體時,可以說出如: 我們不是「反服貿」,我們是「反黑箱服貿」的重點key words時,整個新聞的定調與民眾的思考方向,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如果學運領袖有對媒體講到「重點」後,再有記者或其他人問學生(不管是學運領袖或立法院外靜坐的學生),學生都可以很誠實且理由充分的回答:我們是不懂服貿,而且我們也很想知道服貿的內容。但我們不同意(或不爽)政府用這麼蠻橫的方式,用黑箱的方式去處理影響這麼多人民未來的事。

所以,學生不會因為不了解服貿而去反對,就因此被民眾批評。因為「重點」是「反黑箱」,就是「反不透明」的政府決策,而不是「反服貿」。

所以當學運領袖在多次公開發言時,都有一再強調我們不是「反服貿」,我們是「反黑箱服貿」的重點時,就不會有「反反服貿」或「挺服貿」的對立團體產生。雖然一定還是有人不認同學生強佔立法院這件事,但不會用「反反服貿」或「挺服貿」這個訴求,讓媒體去簡化與誤導學生的訴求。

當學運訴求的重點「反黑箱」有被多方討論後,除了在學運期間會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外,在學運之後,民眾與政府會更注意到政策透明的重要性。而「太陽花學運」在台灣民主歷史的定位,會更形重要。

 
想想看,台灣房價太高的原因,在很多媒體都已經清楚指出原因就是稅制的不公平。但為何這麼明顯又簡單的原因,很多其他國家也都做得到的事,政府為何這麼多年來,一直還做不到? 還是其實政府很多官員都知道原因,但不願意做或不敢做?
這中間最根源的「重點」,不也是政府的一種「黑箱」作業嗎? 政府多次被批評房地產稅制不公平後所提出來的理由,實在令人不敢恭唯。

就連應該站在人民這邊,為人民監督政府的立法院,也是經常用「密室協商」的不透明方式,來通過比較爭議(或雙方利益難分配)的法案。

 

所以,你會抓重點嗎?

或者,台灣大部分的人會抓重點嗎?

還是只有我一個人自以為是的重點?

有時候,我覺得有獨立思考的人,在台灣是相當孤單的

 

 另外,從國家簽FTA或國際化公司的不同角度去看抓重點的問題

 例如,韓國先跟大陸簽FTA,我們晚一點簽就會全盤皆輸,或完全沒有競爭力嗎?

要是我是官員,我會先想一想台灣產業自己的優勢在那裡,或要往那個未來明星產業先怖局等等,這才是「抓住」整個複雜問題的「重點」。如果政府在沒弄清楚各產業的實際競爭狀況前,先簽可能先受害。就好像一個手機品牌的公司,在產品定位與消費者喜好的重點還沒弄清楚前就搶先在競爭對手前上市,結果反而是消費者拿到品質不良的手機,而對該品牌的形象大打折扣。

想想看,當初賈伯斯在推出的滑鼠與圖形介面的蘋果電腦時,滑鼠的這個裝置,難道是蘋果電腦發明的嗎?
還有後來iPodiTune stores的結合而主導網路線上音樂產業時,蘋果是第一個發明在網路分享音樂的人(或公司)?
而以電腦產業來說,微軟是後來才「跟進」推出「視窗」(Windows)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微軟不是也一樣可以主導整個電腦產業嗎?
先簽FTA是有優勢,但還要看整個國家的競爭力與反應能力。不然,一旦國內產業沒準備好,太快開放反而是造成社會動盪的源頭。

 
抓重點的能力,有時候運用得好時,也可以讓大眾有「錨定效應」的產生,而不會產生太多不必要的誤會與干擾。「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心理學名詞,事實上是經常被拿來批評決策者的偏見或認知偏差。但要是運用在避免人多而且意見紛歧的場合,只要領導者有深思過整個問題的重點,或決定要往那個大方向前進時,經常對大眾或跟隨者強調同一個重點(或願景)時,就會讓大家的思緒慢慢往問題的重點集中。這樣就比較不會浪費太多討論的時間而失去市場的先機。

很多人一定會質疑,如果領導者所抓的重點或所提的願景是錯的方向時,不是會讓很多已經投下去的資源與人力都浪費掉了?

是的,如果領導者不是真的有抓重點的能力,而只是跟著流行就一廂情願的認定他所設定的重點,一旦提出來給跟隨者討論與思考時,一定會遭遇很大的反對,尤其是很容易找到這個所謂「重點」的矛盾處。

一個人可以被大眾確認是領導者時,通常是該領導者所提的重點或願景,是經過市場真實的考驗與証明成功的。真正成功的領導者在說明自己的重點與願景時,是有相當熱情的,是可以感染其他人的。即便有很多人在當時受到領導者熱情的感染,一旦跟隨者眾多,而且讓大眾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思考與情緒沉澱後,一定會有人再次提出來他們所質疑的地方。

真正問題的重點被找到時,在經過眾人討論的階段時,即使有很多人提出反對的意見或擔心時,真正的領導者也可以針對反對者提出的意見或擔心的點,可以找到跟自己「重點」有所關連的地方,或者事情處理的輕重緩急的清楚說明。真正的領導人,除了會抓重點外,更懂得與跟隨者做溝通(有非常高的同理心)

 所以,回到服貿或FTA的問題,台灣比南韓晚簽,真的就是重點嗎? 重點會不會是我們的領導人還不知道台灣的競爭力與未來方向的原因?
而且我們的國民還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率的公共事務討論的空間與方法?

 

附註

這篇主題,我用「太陽花學運」來舉例,不是我特別支持這次的學運(事實上,很多學生在學運期間的作為與表現,我就很不認同)。而是這個集体沒抓到重點的事件,讓我深感驚訝。

另外
關於「抓重點」更多的例子,我可能以後有「感覺」時會再寫。畢竟,當事件太過複雜,而其中又有牽扯到人性或不同立場或不同意識形態在一起時,台灣人好像一直不是很會處理這種事,而我好像可以在我這個部落格的小小天地中,可以給有興趣的讀者一點點參考價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