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獨立思考與轉念系列-8: 跳出思考框框的練習


這個獨立思考與轉念系列中的「轉念」就是要「轉變觀念」。我是用一篇篇文章讓讀者可以慢慢轉變原來的觀念,讓讀者可以有更寬廣與多元角度的視野去看世界,而且是有合邏輯的推論或科學根據的基礎,不是憑空幻想或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隨。


或許有人會問,對自己的人生或命運來說,擁有獨立思考有什麼好處?
我除了在之前其他文章中已提過很多例子外,我會在這篇的最後,簡短的用我自己的例子來做說明。

但我也會想請讀者先有更開放的心,才能比較容易接受新的觀念。
如果有實驗精神就會更好,因為我接下來要講的事,可能會超出一般人的認知,所以一定有相當比例的讀者不相信。但如果你有嚐試新東西的好奇心與實驗精神,你就可以用自己的實驗結果去看看我下面要講的是不是真的。

 

如果讀者之前有先看過這個部落格的其他大部分文章,就可以知道我從小就常愛胡思亂想,愛問為什麼,而且沒有答案的問題還可以放在心中非常多年。我除了有這幾項特質外,有時還常因為無聊之下,去做一些平常人認為無聊或有趣或不大可能做到的事。而且有些練習確實有幫助我達成其中一些夢想與改變自己命運的軌跡。

 

先從我小時候看到的一些宗教儀式開始談起。小時候常看到一些廟會祭典時,會有很多人抬著神轎過火,我當時問我媽媽這些抬神轎的人為什麼腳不會燙偒,而我媽媽回答是因為抬神轎的人有神明的保護,所以不會受傷,但我們一般人如果照著做就會燙傷。我當時信以為真,但後來到讀高中時,就慢慢開始懷疑很多宗教儀式的真實性。很多的宗教儀式都很容易去推論與証明其實是假的,但過火而腳不受傷這件事還是讓我一直無法理解。

後來有讀到美國潛能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in),在他的書中有提到他有用過火儀式去訓練他的學員改變認知與提昇自己的自信心。接下來,我也陸陸續續去找到其他科學雜誌或影片,也有提到人們過火而不受傷的科學解釋。


當一個長年存在心中的問題被解開後不久,一些其他類似或有關連的小事件與觀念也會受到影響與改變。雖然我沒有實際去測試過火儀式,但我有做過其他一些生命值得提起的事。


例如,以前小學的教科書中有提到人有分顯性與隱性兩種。會捲舌的人是顯性,不會的人是隱性。我本來就會捲舌,所以我被判定是顯性。但我那時就想,捲舌這麼簡單的事怎麼可能有人學不會! 於是我當時就開始做一連串的測試。我有去問一些不會捲舌的人,我要他們照我教的方式去捲舌,結果也有一部分的人在練習過後變成可以捲舌了。那教科書上寫的顯性與隱性有何意義?

這個問題當時我沒有答案,但我除了會捲舌外,我還會其他臉部的小動作。我本來就會把眉毛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的隨意跳動,或把鼻孔放大與縮回的動作。我有去問其他同學,結果是有一部分人會,有一部分人不會。我也發現有些同學還會一些我當時不會的動作,例如讓耳朵左動右不動,或右動左不動。我當時覺得這個很好玩,我也常把無聊的時間用來練習做一些臉部的動作。我後來就學會了如何讓耳朵會動,上頭皮會動等臉部或頭部肌肉控制的練習。


學會這些臉部小動作看似沒什麼大不了,卻是我在很小年紀時就有打破教科書「標準答案」框框的一種啟發,同時也種下我會開始有各種跳出思考框框的意念或習慣。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心跳是不隨意肌,是人体的自主神經在控制,一般人在正常狀況下是無法用意志力去控制心跳的加速或減速。

 
但我二十幾年前就可以做到了 !


我曾在安靜狀態下且心跳速度正常下做實驗(通常是躺在床上比較容易感受到心跳速度),利用想像某些情境可以使心跳加快(例如回想看過的恐怖電影或曾經發生過的危險事件),或想像某些情境可以使心跳變慢(例如想像自己是存活在有限的空間中,呼吸越慢可以活越久)

我後來練習到只要不到五分鐘就可以把心跳加快(加快比較容易),而讓心跳減慢也可以在十分鐘內做到,但後來在心跳變慢後,好幾次造成心跳突然不規律,有時還會變成有咳嗽現象出現(有一種心跳快要停止的感覺與驚恐),然後心跳突然變得很快。 我後來雖然不再做這種控制心跳練習,但在某些時候還是會出現輕微心律不整的現象。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曾經好幾次練習心跳減速的結果,才會讓心律不整產生,但我建議讀者不需要做這種嚐試。

 

我提心跳控制這件事是要強調意志力的練習可以做到一般人認為做不到的事。我雖然不建議讀者去練習控制心跳,但我很建議讀者去練習下面的事情。

 

如果讀者經常看Discovery節目很多年了,很多人應該會看過一集在講西藏喇嘛身体發熱的現象(可以讓溼布變乾)。其中我最驚訝的是有幾個僧侶在應Discovery的實驗要求下,每個僧侶只有穿一般的架就到下雪的山上室外過夜(當時至少零下五度以下),幾個僧侶緊靠在一起趴在一個挖好的凹地,而且只用一張普通的布把大家蓋住,然後Discovery的人員在凹地旁的小屋內,用攝影機對準屋外的凹地,整夜的錄影並記錄整晚山上的溫度,到了隔天清晨時,全部僧侶都竟然能安好的起身。Discovery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我也很好奇為什麼有人可以在這種極為寒冷的狀況下,只是靠意志力讓身体發熱而存活下來。

 
如果要你做這種實驗,你應該覺得你不可能做得到吧?
這麼極端的情況我確實沒做過,但我有做過好幾次「比較輕鬆」的實驗過。

 
我曾在好幾年的冬天寒流來襲時(大約8~9),在自己的房間內做實驗過。
(我的讀者約有45%是來自台灣以外的地區,所以我需要先做一些台灣冬天的解釋。)


台灣的冬天是比較溼冷而且大部分家庭沒有像歐美國家有裝暖氣設備,所以當室外是8~9度時,而且窗戶打開的狀態下,室內溫度也常是接近11~12度,而且因空氣潮溼的關係,体感溫度會更低,人們會覺得更冷。

一般台灣人都很清楚,在寒流來襲的冬天剛躲進棉被時,棉被因為空氣潮溼所以也是很冷的。要等很久後才會慢慢靠身体加溫而讓棉被也變暖。我當初意外發現我的身体可以用意志力讓它發熱,就是從想要讓棉被內溫度快速升高的意念開始的。

 

在某一次寒流來襲的晚上我剛進入棉被,我剛開始的想法是: 我從Discovery知道身体的脂肪在某種極端狀況下(如荒野飢餓數日後的求生)可以轉變成熱量,但為什麼一定要在極端的狀況下才可以轉變呢? 為什麼我現在就不能取用我肚皮下堆積的脂肪去轉變成熱量? 讓我的棉被馬上加溫? 後來我聯想到西藏喇嘛身体發熱的故事後,我開始做實驗。我一開始直接用身体發抖的方式去試,但效果很差,結果棉被沒有很快變熱,而且身体還是一直感覺很冷。後來我改用意念想像力的方式。一開始我是專心的去感覺身体皮膚會覺得最冷的那一部分,先慢慢的讓皮膚與自己的心態去接受這個冷的感覺,到後來練習到身体各個部分的皮膚去感受毛細孔的收縮與應對冷的事實,再加上呼吸調整與意志力的專注,慢慢的我就比較習慣這種冷的感覺,不會想要用身体發抖的方式去讓身体變熱。

有一次,我因為意志力專注於皮膚對冷棉被的應對太久了,後來不僅讓棉被變暖了,我竟然在棉被內流汗了! 這實在太難以理解了,因為當時還是寒流來襲,而且我的窗戶只關一半! 也就是說,我在棉被內沒有覺得冷就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怎麼會熱到流汗呢?  

當時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所以我就常在氣溫低於15度時做試驗。

後來發覺:人的意志是可以讓身体發熱而不怕冷的。不需要是西藏活佛或得道的高僧,而是每個人都可以用意志力去練習,就可產生身体發熱的現象。

 
我發覺,在冬天比較冷的夜晚(在台灣的例子是12度以下),如果我願意做實驗,每次都可以做到一種境界: 一種身体會自動發熱的現象,不但身体在沒有蓋棉被下不會覺得冷,而且還可以持續很久。但只要專注力不夠或睡著了,就會失效(身体會覺得很冷)

我反覆做很多次實驗後才敢証實,這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我做到的方式是持續的專注於皮膚對冷的反應程度,先用意志力去接受這個冷的事實,然後再用想像力讓身体去對應皮膚最外層的一種相反的應對方式,那是一種對熱的反應。想像你是處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之中而且剛做完運動,此時,你的皮膚最需要靠汗水把熱排出体外(但真實狀況是身体是在寒流的夜晚且沒有蓋棉被的實驗中),當你意志力與想像力都進入到那種炎熱夏天的情境時,你的身体真的會出現發熱且有散熱的現象,也就是毛細孔是會擴張的,是在排汗的狀態下,而不是處在寒流夜晚的真實情境中。

 
你不相信嗎? 我想請一些有實驗精神的讀者親自去做實驗。你可以先讓自己練習在寒流來的夜晚且剛進入棉被時去做實驗。等到你能夠讓自己的身体在棉被內發熱且有一點流汗現象時,你再進一步練習不用蓋棉被的情況下讓身体發熱。這個實驗沒有生命危險,而其中最大的副作用就只是失眠而已,因為我第一次發現這種事時(我也可以跟西藏喇嘛一樣可以讓身体發熱的現象),我也是興奮到失眠的。

但就算你也學會讓身体發熱,也不要期望自己從此以後都不怕冷,就可以在寒流來襲時都只穿短袖衣服。不是的,因為我發覺只要專注力不夠,或跳出那種意志力控制的身体反應後,身体還是會自動去偵測真實外界溫度而去做反應。你原來會冷就會冷,需要多穿衣服就要多穿衣服。另外,如果身体已經有稍微感冒就不要做實驗,不但不會成功,而且容易讓感冒加重。

**********
在此要請有實驗成功,也有讓自己身体能夠發熱的讀者,請你在成功後再回到這篇文章留下你的感言,我需要做統計。我也想多認識一些有實驗精神的讀者。以後我會用facebook或google+把這些讀者加入我的朋友中。但我目前還不想用facebook或google+(原因有很多,以後有機會再說明)。
**********


當我以前在學習英文碰到瓶頸時,我也是用意志力與想像力去補強,結果可以在夢中用英文思考與反應一些常用的英文句子,也就是常在夢中用英文與其他人自然對話,不需要先用中文在腦中思考一遍後,再翻成英文後再講出來。

其實Discovery對這種用心中模擬與練習的相關影片也是很多的,也就是在平常做的練習結束後,回去再用想像力在腦中繼續練習,尤其一些体操選手是最常用到這種練習方式的。

 
做這個身体控制實驗,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很無聊,但其實它會有一種生命啟發,每個人的經驗可能都不一樣,但絕對會使一個人的想法與觀念更開放與多元,也就是說,將來一生的生命會更充實。
例如:如果你曾讀到賈伯斯與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曾經用「藍盒子」假裝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打電話到梵蒂岡給教宗這件事。同樣的一件事在當時其他人的反應,可能也只是覺得有人在惡作劇,是很無聊的事。但對賈伯斯與沃茲尼克來說,卻是對網際網路的未來可能性有相當大的啟發。

想想看: 有實際去「做」實驗的人,是不是比其他只願意用「想」的人或旁觀的人,有更多的生命啟發?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獨立思考與創意發想系列-1: 預見一個無貪污的國度

創意的源頭是如何開始的?

一個人腦中各種創意的發想過程是否可以被主觀的記錄下來,而讓其他人可以參考?


我寫這個「獨立思考與創意發想系列」的用意,是想把一個人對某些事產生一種全新想法時,從最開始的事件觸發源頭,到整個發想的推理或聯想過程,用一種比較容易被了解的表達與說明,讓其他人可以看看創意發想者內心想法的轉折與推理的過程。
我以我個人做為實際例子,但不是說我的創意就比別人好,只是很少有人會把創意發想的過程記錄下來,並由創意發想者說明整個過程與原因,所以我希望藉由這種寫法可以增加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對創意內容或複雜問題的溝通)。


我常在想,這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為什麼會越來越大?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公平一直產生?
雖然各國的社會制度不大相同,但還是很多國家會有貪污產生。而貪污就是一直跟許多國家的貧富差距變大與不公平有直接相關。貪污會不會是貧富差距變大與社會不公平的源頭 ?

如果這個世界有個無貪污的國度,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我會這麼想是因為最近這幾個月來,從台灣各種新聞的密集報導,讓我對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時間點,有下面四種觸發思考的角度與疑問。

觸發角度一:
明明將近十年前就已有數據顯示,台灣勞保的收入與支出在人口持續下降的趨勢下,將來一定會面臨入不敷出或甚至倒閉的可能,為何當時的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時都不願意說真話? 除了政客的選票考量外,現在明明大家都知道政府財政已無法支付未來的勞保給付時,政府官員與公務人員為何都還那麼的敢拿比勞工更多的福利? 什麼叫「民主國家」? 明明政府官員與公務人員都知道自己應該是「公僕」才對,卻把擁有比「主人」更好的福利視為理所當然?

觸發角度二:
現在台灣有太多的政論節目,已經罵政府與官員那麼久了,但為何還是一直沒改善? 有些政論節目(可以讓觀眾call in的)已經播超過15年了,但政府一樣沒效率,每年有虧損的國營單位的年終獎金,還是照樣敢在政論節目一片責罵之下依然照領,而且理由還很充分 !! 所以政論節目常用「批評」的方式,也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

觸發角度三:
明明美國房屋次貸海嘯的危機還很嚴重時,台灣政府就把遺產稅與贈與稅率都從原來的50%減少到現在的10%,要把台灣有錢人在國外的資金引回台灣的同時,就應該把土地增值稅與房屋稅做修正,至少要跟市值相當才可以。全世界就只有台灣政府認為房地產交易的實價課稅很困難,即使被民眾批評很久了,也是一直拖與一直延期實施。房地產的課稅問題又不是什麼新的觀念或新的科技,明明很多國家都已經有好的做法可以參考。政府官員不願意去公平課稅的心態是什麼? 難道可以避開人民對政府官員有「官商勾結」的合理懷疑嗎?

觸發角度四:
剛缷任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說「貪腐不解決,將會亡黨亡國」。而剛接任的習近平也表示要整治貪腐的決心。當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大陸)有貪腐問題影響國家進步時,民主國家(如台灣)也是無法阻止政府官員與公務人員公開拿不合理福利的現象,這跟美國華爾街很多銀行在次貸危機時虧損很多錢後,高級主管照樣領高額的「績效獎金」有何不一樣? 當台灣的現狀與其他國家做比對時,雖然台灣是比較民主與自由,媒体對政府施政的批評與監督也一直持續,但為何無法像新加坡或北歐國家的政府那樣的清廉與有效率?顯然民主國家雖然有開放的電視媒体與政論節目的自由言論,還是無法讓政府官員有自省的能力,公務人員也無法体會人民生活困苦的能力。問題的根源出在那裡? 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


如果我們要做到真正用制度的規範,讓人們在這種制度下是無法(或非常難)貪污時,我們要做到那些?
針對這個問題,我放在心中一直持續的推理與聯想。

推理與聯想思考過程:
人民對政府行政效率的不滿,勞工對公務人員福利的不公平,明明都存在,但一直找不到突破點。好像公務人員是住在裝有冷暖空調又被保護好的室內,而勞工就活在現實的外面世界。當嚴熱夏天時,公務人員可以吹冷氣而体會不到勞工揮汗工作的辛苦。當寒冷冬天時,公務人員在暖氣房裡也無法体會勞工手腳冰冷的工作痛苦。這種看得到不公平卻又無法打破的原因是什麼?


啟發事件一:
某一天的新聞報導說有兩個惡賊夜闖賣場行竊,輕易盜走價值4百萬的珠寶,但警鈴完全沒有響。竊賊是使用「中心沖」把強化玻璃打破。

啟發事件二:
某天有看到一個節目在做擊破強化玻璃的實驗,主持人用很多工具用力丟向強化玻璃也不會破。結果專家來賓示範使用中心沖往強化玻璃的角落敲打,整片強化玻璃都馬上爆破成細片。

啟發事件三:
某天又看到新聞有播日本的電視節目,教導民眾正確的車內逃生知識(當車子落水時)。在車子內要打破車窗玻璃真的很難,結果是用汽車頭枕的金屬條,放在車窗角落用槓桿原理從單點撐破玻璃的。

(以上三個事件在YouTube都可以找得到相關的影片)

啟發後的推理與聯想過程:
整個台灣社會明明都知道公務人員效率低卻一直領高福利,明明都知道國家已經沒錢了,勞健保也都快破產了,相關部門的官員還一直領好幾個月的年終獎金,而且他們還一直視為理所當然。這種「不公平」的感覺,就好像強化玻璃一樣。你知道有「不公平」,但你一直苦無辦法可以把這個「不公平」打破。勞工就像個失業的遊民,在高檔餐廳的櫥窗外往內看,看到裡面的公務人員,明明是領我們百姓給的薪水,卻在裡面吃香喝辣,而且裡面的公務人員也有看到外面苦哈哈的勞工,卻一直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這片隔著高檔餐廳的裡面與外面的東西,就是這塊看得到卻讓勞工進不去也打不破的強化玻璃。相對於整個長久的公務体系福利制度,當它的「不公平」被視為理所當然時,觀念上與制度上就像是這塊被強化的玻璃。「不公平」制度被視為理所當然越久,玻璃被強化的強度就越強。

對於現有体制,很多人會覺得太複雜、太難去解決了。但這就像強化玻璃會被「中心衝」擊碎,而汽車車窗玻璃也會被金屬條從單點撐破的道理一樣。只要專注於一件對的事,而那件事又有非常大的力量在後面支撐與推進,這個看似複雜而堅強的体制,也是可以被打破的。
物理有一條簡單的公式: P(Pressure)=F(Force)/A(Area)
也就是說,同樣的力量被集中於非常小的面積時,產生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用一般人通用的語言去解釋這個公式時,就變成:

「改革」要成功,就要「團結力量大」且把力量「專注」在對的小事上。

一般人要打破玻璃時,都直覺的會想要找堅硬的東西去敲它、去砸它,但強化玻璃經常都不會被敲破的。反而要用對的工具與集中力量在對的小點上施力,就可以讓整片強化玻璃破碎。
在過去一般人對政府官員與公務人員的僵化與腐敗,最直覺的做法就是直接去衝撞它。也就是用媒体批評或示威遊行的方式去衝撞它,但長久下來也是一直沒有效果(玻璃沒破)。


創意的產生過程:
不管是民主國家或極權統治的國家,貪污與腐敗一直是無法完全去除也無法忽視的問題。
以現代的世界來看,大部分的極權統治國家比較無法維持長久的統治。
但民主國家也是常見到各種貪污的案例。明明很多國家的領導人或民意代表都是由人民投票選出來的,但還是無法完全防止貪污的發生,有人說這是人性也是利益供需的關係。
但真的沒有辦法完全杜絕嗎?

如果運用現在網路與各種現有的科技,我們是否可以把貪污的問題從各個層面一層層的封鎖與防堵?

試想如果以民主國家的最高階民意機關如立法院開始做試驗,會有什麼可能的發展? 畢竟政府官員的施政要到立法院做報告,而且政府各種經費的預算都是由立法院來審查與核淮的。而且政府官員與軍公教人員能一直無視民眾的責罵之下還可一直領高福利,就是立法委員當初沒有做好監督責任。而且很多上電視政論節目的資深立委還敢大言不慚的批評別人,難道這些立委們不知道這些所有的不公平的造成原因,立法委員一直都該負最大的責任 !?


所以要改革時,立法院是個「對的位置」,但需要再集中與專注於更小範圍的事。



從以前到現在的立法委員或民意代表,經常都是高知名度的人(如体育明星或藝人或經常上電視政論節目的人)或善長社交的人去擔任。但高知名度或善長社交就可以成為好的立法委員或民意代表嗎? 立法委員會需要什麼專業或人格特質嗎? 一個善長社交的人,他的時間是花在思考整個社會的福址? 還是花在跟很多人交際應酬或在擺平各方團体的利益分配? 以現在立法委員的選區與黨團設計方式,很容易造成各種利益談判與分配問題,是否早在各立委間私底下就都已談好了? 在立法院開會的內容(不管打架或抗爭),會不會都是一場形式上的表演? 再加上現在選立委要花的錢都越來越高,高到連立委任期內所有合法收入都不夠選一場立委選戰時,難道不會有選上後開始從不同管道去「找錢」? 或某些立委是靠某些財團的財務支援才能選上,而選後不用為該財團的利益而盡力 (例如讓一條有利於該財團的法令通過)?

我們選出來的立法委員真的夠專業嗎? 是否認真的在為人民監督政府? 是否認真的在審查對人民好的法案?


創意內容大網:
假如把國會議員的所有開會內容與每位議員或官員的發言內容可以同步上傳雲端或存在某個有公信力的組織,然後自動對每個發言內容做同步語音辨識後轉製成文件檔,同時用時間軸作同步記錄(這樣可以提供將來的語音內容蒐尋,可以用關鍵字找出每個議員在那一天的會議中,有那幾段發言的第幾分第幾秒內容中有提到該關鍵字)。每個國會議員所發言的內容會被自動分類成不同主題,然後自動複製到各不同主題的討論網站。而各個主題的討論網站是由許多專業人士或同好或有利益相關的人民所組成。每個主題的網站會針對每一個議員所發言的內容進行討論或評論,看看該議員對該主題是否對政府官員提出重點,或該議員本身的專業程度是否足夠。然後對所有曾經針對該主題有發言過的議員做排名與各種評比,就可以做為下次選舉時,給予選民是否再度投票選他(她)的建議。如果有集体討論或投票表決各種法案與議題時,每個議員的投票結果也會被記錄下來。
這樣做跟防止貪污有關嗎? 是的,透明是貪污的天敵,只要先從透明做起,這個議員開會內容透明度與問政專業度,就可以一次次從選舉中,找到真正願意為人民做事的人選。而且慢慢的會把很多「不公平」的制度給打破,因為好的制度與法令可以由好的國會議員制定出來,而好的國會議員可以被好的評比制度挑選出來。


對創意內容的反思與初步評估:
  • 但真正實施後,會碰到很多人性的考驗。很多既得利益者會想儘各種方法與理由來反對,甚至會滲透到各討論網站去暗中破壞或散播搖言,讓整個國會透明化的改革變得非常的困難。但解決方法可以將這些所有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在各種網站的設計與評比標準與制度的建立時就要考慮進去。剛開始可能會比較困難,但有信念與決心就可以做到。
  • 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有什麼樣的民意代表或國會議員。人性基本上是自私的,是愛面子的,當有些人變有錢後,也會想炫富或自認為高人一等。在台灣的民意代表,最常做的事之一,就是在為選民的婚喪喜慶等宴會上,不是送花藍去就是民意代表親自到宴會現場致詞,這樣對宴會主人是很有面子的事。所以,選民本身的觀念與素質也要提昇,立法委員的素質才會跟著提昇。當選民不為自己面子上「自私」的事去期待民意代表,民意代表就不用浪費時間在非問政或立法上的事情(如婚喪喜慶等宴會)。只要這種對國會開會內容的討論相關網站有越多人支持時,選民本身也會漸漸了解如何判定什麼才是好的國會議員。對於選民自己面子的私事,也比較不會去找國會議員來助陣。
  •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整個社會的問題太複雜,也沒有很多人會一直注意國會每次開會的內容(因為太無聊了),但只要跟某相關法案有利益問題的團体就會注意該法案的審查進度。如果有些對人民最重要的法案被「刻意」擱置不管,一定會有相關人士會去注意它的。只要有這個公開的平台與制度,就可以大幅減少「不公平」的案例產生。
  • 也有人會說政策的錯誤比貪腐更可怕,或是整個台灣的政府僵化体系太複雜,太龐大了,為什麼要花時間與人力只專注在紀錄立法委員的講話與問政內容? 或者有人會質疑外部網民對立法委員的評比有用嗎? 我想到的是: 很多問政效率很低或不夠專業的立法委員是由選民自己選出來的。真正跟立法委員有切身利益關係的相關人數並沒有多到可以讓一個立法委員當選,而是真的很多選民容易被操弄或洗腦或賄選,才會讓該素質低落的立法委員可以當選。台灣很多人都知道有些立委就是黑道底子,但還是可以當選。如果一個平台有好的標準與好立委的排名與優良事蹟可以參考,很多人就會知道該如何選擇。要出來選立委的人也要先具備相關的專業才行。這樣就有好的開始。當有夠多優質的立委在立法院,很多對台灣未來競爭力有幫助的,或與民眾福址相關的法案才會儘快通過。

對於現有制度的改革,如果這個創意的想法是對的方向與對的位置,而且也夠集中與專注了,接下來是要有夠大的力量來支撐與推進。


尋找這個創意所需支撐力量的聯想過程:
當同一種人夠多時,或做同一件事的人數夠多時,就很可能會引起爆炸性的連鎖反應。例如當在一個很多人的會議室內或很安靜的大禮堂中,一個人打哈欠,很多人也會跟著打哈欠。
我記得我在TED的網站上有看到一演講(附註一),其中有談到很多細菌,當它們感應到周圍的同類夠多時,就有辦法在同一時間內,即使是彼此在很遙遠的距離下做相同的事。病毒也是用同樣的作用方式,在同一時間內發動對人体或宿主的攻擊。當生命体小到如病毒也可以藉由數量夠大後,就可以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時,現代人們有網路科技的幫忙下,當然可以做到更多。例如北非與中東國家發生的「茉莉花革命」,就已經把很多國家的獨裁者推翻下台。
也就是說,當關注這個創意的人多到一個程度時,就可以把這整個社會的不公平給打破。

附註一: 這個演講的連結如下(建議一定要去看一下):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bonnie_bassler_on_how_bacteria_communicate.html



思考在歷史上,是否有跟這個創意相似且有成功過的案例:
我很容易就從我讀過的書中聯想到,「引爆趨勢」(Tipping Point_大陸的書名叫「引爆點」)這本書中有提到,美國紐約地鐵的犯罪率在過去也曾經非常高,但後來卻被警察以最基本與專注的兩件小事(清潔車廂與加強查緝逃漏票)而快速降下來。當時紐約地鐵每天都會發生很多搶劫等重大案件,所以警察原來對捉逃漏票這種小案很不願意,因為要很花時間去做筆錄卻不容易能定什麼罪,經常是把逃票者責罵一頓後就放走。但因為當時的警察局長堅持要先專注於捉逃票這件事,後來警察陸陸續續捉到的逃票者中有發現很多身上藏有武器的前科犯,或是發現正在逃逸的歹徒,結果後來警察們也發覺抓逃票的工作像是在挖金礦,隨時可能會有重大的收獲。而且後來很多歹徒也學乖了,會把武器放在家裡不帶出來,同時也讓犯罪率大幅下降了(歹徒沒帶隨身武器時,就比較不會犯案)。



當我重讀這本「引爆趨勢」後,覺得這個創意的成功機率應該會很高。現在就要等有心想要改革且認同這個創意的人數要夠多。
我原本是要讓這個部落格自然的發展與成長(就是讓有找到又喜歡的讀者自然的去轉寄給其他人),但觀察到台灣的現狀與國際情勢,台灣已經沒什麼時間了。我會建議看到這個文章而且認同或期待這個創意發生的讀者們,用力的去轉寄給其他人吧!
如果是住在台灣以外的讀者,也是可以轉寄的。因為就算中國大陸目前沒有像台灣的民主自由,而且沒有立法院可以做為改革貪腐的起點與施力點,但只要台灣有成功了,其他地區也會容易參考或複製成功模式的。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獨立思考之往夢想前進系列-4: 環境與價值觀

前言: 這是往夢想前進系列第4篇,尚未看第一篇的讀者,請連結:
 " 獨立思考之往夢想前進系列-1: 兩種完成夢想的故事 "


 
一般人談起價值觀,好像一輩子都不會變,但其實價值觀跟人生觀都是一種動態的觀念,只是一個人的人生觀會隨時間越增強或越清楚與完整,但人們對某些事的價值觀會隨時間增強,而對某些事的價值觀會隨時間減弱或消失的。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價值觀也會隨大環境改變而跟著改變的,只是時間拉長後而且當大家都也改變後,你自己也會不知不覺的改變了。例如: 從前台灣老一輩的人都會說一句俗語: 「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但經過多年的環保教育與大家觀念改變後,就很少人再做這種事了。當時的人認為貓有九條命,狗有陰陽眼且狗聞土氣可復活,這種儀式是人們害怕貓狗的冤魂會來找活著的人。這種由神秘的傳說變成很多人對死貓狗做的例行事,再變成一種對死貓狗的價值觀。這種古老的價值觀其實也是會隨時間而改變的。所以,一般人對「錢」或對「家庭」的價值觀也會隨時間或到不同國家生活而改變的。我認為,「坐月子」對很多兩岸三地的女人也是一種價值觀,但這種價值觀是會隨時間減弱或消失的。

讀者或許會問: 價值觀跟追求夢想有什麼關係?

以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可以看成是先幫自己打預防針,預防你將來到達你原先設定的夢想目標時,卻發現這不是你要過的人生。例如,當賺了很多錢後,卻忘了照顧自己身体與跟家人的關係,造成自己健康亮紅燈外,長期因工作忙碌而產生的補償心理,給了過多的錢讓兒女花用,反而讓兒女變成沒有同理心與愛心外,更沒有個人生命奮鬥的目標,變成只是會追求物質享受而且坐吃山空的富二代。

當你已經相當瞭解你自己了,也確定知道自己的夢想與目標了。接下來,在前往夢想的道路上,除了要有專注的習慣與紀律外,也請想想自己所處的大小環境的變化與周圍人價值觀的影響。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同,所形成的價值觀也不同。如何在往夢想的進前過程中,不要讓其他人(如親友,同事,同學等)不同的價值觀影響到你追求夢想的決心與信心。甚至讓不同價值觀的人也會對你的夢想形成一種反向的助力 !

首先: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會讓自己與週圍的人有比較相似的價值觀,但這種價值觀可能在無形中阻礙你往夢想前進。

我用我的例子並從我的成長環境開始談起:

我在礦工家庭長大,鄰居與親戚也很多是礦工家庭。而礦工的工作是非常辛苦與經常有生命危險的,很多礦工在休假時讓自己放鬆的活動是喝酒或賭博。我爸那時也有經常賭博的喜好,這也造成家中經常為了生活費或學校註冊費被我爸賭輸了,而母親會與父親大吵大閙。

但我比較記憶深刻與不了解的是,我母親與姐姐們雖然都不喜歡我爸去賭博,卻有一種奇怪的觀念: 賭博贏來的錢不是正當的錢,所以不能存起來,要趕快花掉 !

我那時很小,卻可以清楚的做推算。我那時心想,如果我爸每一次賭輸了,我家的錢當然會變少。而如果賭贏了,也是把所有贏來的錢拿去買很多想要的東西或全家外出去玩,但家裡的錢也是沒有增加。長久下來,我們家還是不會變有錢的。

另外,我家人也跟其他礦工家庭相似,每個人都想變有錢,但卻因經常被其他比較有錢的人看不起或欺侮,而對有錢人抱著不喜歡與不信任的態度。

所以我後來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如果週圍的人都很窮又不知道如何變有錢,而卻又不願意去請教有錢人如何賺錢,那長久下來也應該不大可能變有錢的。

我後來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與持續思考後,我可以慢慢了解我父母對金錢的價值觀,也可以了解為何我父母一直希望我們以後可以成為軍公教人員(軍人、公職人員或教師)。因為長久下來的看事情角度與用錢方式,讓我父母就只看到軍公教人員有穩定的收入(但軍公教以前的收入不算多),尤其當時軍人家庭還有水電半價與國家配米的政策,這讓經常生活在擔心家中下一餐的父母更加相信穩定收入的重要性。

但我們家人卻完全失去了參與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二十年時機,可以在這二十年中容易賺錢與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我父母有正確價值觀與多接觸外界資訊,就會知道要早一點離開做礦工而去學做生意,或要我們做小孩的早一點去外面學賺零用錢與打工,而不是像我父母常跟我們講的(也是當時很多父母常講的話): 「你們做學生就是把書讀好就好了,賺錢的事不用你們擔心 ! 」或「書讀的越高,將來就越可以賺大錢。」

以現在全球高學歷又高失業率的狀況去看當時的觀念,當然很容易知道以前是錯誤的觀念。但就以現在的台灣,也有很多人還是相信去考軍公教會比較穩定,比較不會被私人公司解雇或放無薪假。即使現在全世界的不景氣下,軍公教薪資與福利相對比民間企業好了,但為了「穩定」而去報考軍公教也是種錯誤的觀念(這跟相信高學歷可以賺大錢是相似的觀念)。因為台灣在世界政經走向的大趨勢下,是會讓台灣的軍公教人員越來越不能穩定且有相對高福利了。

這種大環境改變時,個人價值觀也要跟著環境做改變。現在的世界趨勢已經讓很多國家的財政無法支付現有的社會福利制度,而造成不斷的加稅與減少公務人員福利或裁減公務員人數,所以不久後,台灣的公職人員也不會是終身的「鐵飯碗」。而台灣的教師當然更沒有「穩定」的保証了,因為單單「少子化」這項因素,就會讓現有太多的大學要面臨倒閉,更不用說加上軍保、公保、教保與最大的勞保都會破產。所以台灣人民要了解一個事實,台灣政府的財政也是會倒的。國家的政治實体是不容易倒(但可能會實施「一國兩治」或直接兩岸統一),但國家財政是會倒的而且可能會需要向IMF借錢(或跟大陸借錢)或讓台幣大幅貶值。

我從我小時候家庭環境與價值觀,一直談到目前台灣的現狀,把個人家庭的小環境擴大到全台灣的較大環境。

對於一直生活在台灣的人,很多台灣人也因為有類似的價值觀,而在看事情與做決定上有很多的盲點(就像我父母當初只認為軍公教是最「穩定」的工作選擇)。很多人會認為,在目前全世界不景氣與就業結構改變的環境下,追求夢想會比台灣四十年前(或大陸二十年前)的經濟起飛年代還要困難。

但我認為,這時候獨立思考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有獨立思考的人,只要家裡的經濟環境可以支付電腦上網的狀況,就很有可能利用現在的科技去創造出新的出路。以台灣的就業環境來講,大學畢業月薪就大約22k~26k(26000元新台幣),但其實台灣人才是很多國家很想要的,經常有新加坡、澳門甚至菲律賓的賭場或其他金融服務業用超過七萬台幣來台灣找人才。但你要被人家以「人才」來認定你,你的英文程度也要先具備(至少比去應徵同樣職務的其他台灣人好)。以現在網路的資訊,不用上英文補習班也可以光靠上網就把英文的聽說讀寫都學到好(我是很有資格確定這件事的。我是進社會的兩年後再重新從最基本的英文學起的,當初如果有現在豐富的網路資訊,我根本不用花錢進英文補習班就可以把英文學好的)。

利用網路世界的資訊,不止可以學好英文,還可以做更多的事。越有獨立思考的人且對夢想追求越有決心的人,就越可以從網路世界找到出路與創意。另外,對於一直生活在台灣又懷有人生夢想的年輕人,如果一直在台灣找不到比較好的公司與機會(好公司與好機會比一開始的好待遇重要),我建議可以用一、二年的時間到其他國家學習與賺較多的錢。如果你的夢想是創業或是開連鎖餐飲業,你都先需要有第一桶金,也需要先進入相關的服務業去學習與歷練。到國外就業除了可以增加國際觀,在不同環境下又可以剌激或改變原來的觀念。

台灣很多企業越來越沒有國際競爭力,而人才卻是高學歷又領低薪的現狀。這是台灣長久來的內耗所導致,是政府的無能,也有電視媒体長期的愚民化節目或洗腦廣告做幫凶,但最主要的原因卻是人民的無感與自私,畢竟台灣是民主國家,總統與各種民意代表是由人民選出來的(我以後會在其他文章會再進一步解釋這些事)。

這種環境已經造成了,目前的趨勢已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年輕人可以改變的就是先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要先認清現實環境的狀況與自己的資源,再做比對與整合。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人生夢想在任何時空環境都是困難的,因為通常很容易達到的事都不會成為一個人的人生夢想的。所以在現實環境下,要能夠跳出自己的「舒適圈」,要有一些冒險的心理準備與決定。如果有人選擇不做改變,這也是一種決定,是決定讓環境與其他人的價值觀與行動去影響你的命運。

這是專講獨立思考的部落格,雖然對於現在台灣所處的環境下,我有用我的觀念給年輕人建議,但還是要讓讀者動動腦去想想自己的價值觀,以免有些讀者的人格特質或價值觀並不適合去創業或去國外從事服務業,卻因急著想賺錢而陷入花錢比賺錢更多的惡性循環中,尤其是在賭場從事發牌員(澳門稱「荷官」)的工作,如果本身沒有確定目標與價值觀,很可能因為賺錢相對容易,而結交一些愛花錢的朋友去吃喝玩樂,甚至越來越貪心,自己也跑去其他賭場賭博。

當讀者有確定的夢想了,我想問讀者一個人生觀問題:

你的夢想是會讓你比較成為「讓人羡慕」的人,還是成為「讓人尊敬」的人?

舉例解釋:

· 很多女生會希望像孫芸芸一樣,嫁入豪門後可以每天過貴婦的生活。這就是想要成為「讓人羡慕」的人。

· 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就是「讓人尊敬」例子,但她的生活與人生經歷卻不會「讓人羡慕」。

· 鴻海(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已經是非常有錢了,但他每天還是非常拼命的工作與非常勞累。很多人可能只會羡慕他,或只會尊敬他,或兩者皆有或皆沒有。

仔細思考這個人生觀問題後,會逼著你去思考你對各種事情的價值觀,再去做結合或比較。

由於一般人很少在思考自己的價值觀,我再用一些例子給讀者參考,希望可以剌激與活化讀者的思緒。

例一: 獅子與羊: 我的人生經歷中,看過非常多國的人,也遇過非常多種個性的人。但我總是以最簡單的方式去把新認識的人區分成兩種人: 這個人是屬於「獅子」還是「羊」。如果讀者有經常看Discovery或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的節目,就可以知道獅子雖然是在食物鏈的頂端,但不代表獅子就沒有威脅或不會餓死。一隻公獅子長大後經常要離開原來成長的環境,而去成立自己的家族。一隻年輕的公獅子會去挑戰一個獅群中的年長公獅子。如果挑戰成功,年輕公獅子會接收原來獅群的母獅子,且殺死所有屬於年長公獅子的幼小獅子,再讓母獅子生出自己的小獅子。一隻公獅子要單獨狩獵時,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如果一隻年長公獅子被年輕公獅子挑戰成功後,經常是會受傷的,而受傷又年長的公獅子常常會餓死的。這是獅子的宿命與求生方式。當我把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價值觀比喻成獅子時,就表示這個人是有夢想、有目標、有決心、敢面對與挑戰外面險惡的環境。這種人不代表都是像郭台銘這種創業家,如果像導演李安,他在還沒成功之前也是有一大段時間是生活不順遂的,但他能排除很多人的建議(其他人的價值觀)而一路堅持夢想才成功的。這種人我就認為是「獅子」。

至於「羊」,那就是跟「獅子」有相反特質的人。沒有目標、人云亦云、只會找理由而不願找方法,這種人是佔人口大多數的。這種特質跟羊的習性是一樣的(請讀者自行去找出羊的習性是什麼)。

例二: 不敢做夢: 我最近曾把在YouTube下載的「花甲背包客」給我的一些親戚分享,這些親戚平常是不會「主動」去找這種勵志的故事或影片來看的。因為他們認為,平常為了家庭開支與小孩生活與教育的大小事,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那有時間去看這種「跟自己距離很遠」的事呢?

當我把「花甲背包客」影片接到電視給大家一齊看,但才剛播放沒多久,一個親戚就一直說: 「這個對我不可能。要去那麼多國家玩,一定要花很多錢的。我只要一不工作,帳單與房貸就會無法繳了。」

我聽了非常不爽,但一直等到影片放完後,我才說跟她說: 「你現在才四十幾歲,我是給你看人家六十多歲了還敢去冒險,去圓夢。環遊世界我本身不是已經完成了嗎? 我是立刻想到就可以做到,還是我準備了非常多年了? 」我後來又跟她說: 「你以前的決定就是以前種的「因」,你現在的生活就是你的「果」。你現在就又在種你的「因」,十幾年後再接受你自己的「果」。人家六十幾歲會做到是因為觀念正確的關係,不是跟一般人只願意看眼前的雜事而已。」但是,我這個親戚並非特例,因為絕大部分的人是在過這種生活方式,是沒有目標的生活價值觀。但有夢想又有獨立思考的人,就要小心不要被這些人的觀念所影響。

例三: 生不生小孩: 台灣生育率一直很低,很多人是因為怕養不起小孩。生不生小孩的決定會跟每個人的價值觀有關,當然也跟現實環境有關,這個決定沒有一定的對或錯。但我要強調的是我遇到的很多實際例子,很多人決定生小孩前,並沒有思考太多,而是用自己小時候設定的階段性目標去完成而已。但在實際教育小孩時,其實並沒有去思考小孩即將面對的未來。在台灣,明明電視媒体已經大幅報導各種對未來的不樂觀消息,但身為父母的人,卻經常無感。父母不願意花心思去注意自己小孩的專長或天份,比較有錢的父母就送小孩去各種才藝補習班(讓別人去發掘自己小孩的天份),比較沒錢的還是會送去學英文。明明自己下班就常在家裡看電視,卻要小孩從補習班回來時(已經很晚了),還能有体力且能靜下心來去房間做作業(在父母看電視的聲音誘惑下)。大家都知道「身教重於言教」,但真的有很多父母是靠一張嘴來教育小孩。我真的很懷疑許多成為父母的人,到底是真的愛小孩才決定生小孩的,還是因為「自私」的原因(有生小孩才讓我的生命更完整) ? 我從以前開始剪報與收集資料以來,有關教育類的資料我收集最多,但我卻沒有在這個部落格寫以教育為主題的文章,主要是因為我沒生小孩,但我要推薦台灣父母去看二本書。我推薦「梁旅珠教養書」與「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這兩本書。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獨立思考之往夢想前進系列-3: 專注與紀律

前言: 這是往夢想前進系列第3篇,尚未看第一篇的讀者,請連結:
" 獨立思考之往夢想前進系列-1: 兩種完成夢想的故事 "



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每當新的一年快要到時,很多人會對新的一年許下新的希望,例如新的一年要開始好好學英文,或要認真減肥,或要在明年底時存到多少錢等等。
但如果讀者願意,可以在今年底試試我以前常做的事: 去問問有許下「新年新希望」的人,請問他們前一年所許的希望,是否已經有完成了? 我以前統計的結果是不到三成(也就是七成以上的人沒有持續或沒有完成)

對我來說,我已經超過25年沒有去想過所謂的「新年新希望」這件事了,因為我一直在朝著我小時候的夢想前進以及往新的夢想(目標)準備與測試,而大部分我的夢想都需要超過五年以上才可以達成(除了高空跳傘外)。當在每一年的年底時,我有可能會思考與檢討是的我離目標還差多遠,以及我所使用的方法是否需要改進。所以我很早就對一般人常講的「新年新希望」這句話很不以為然。

幾年前我看到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話時,我才真正心有戚戚焉。Bill Gates: "Most people overestimate what they can do in one year and underestimate what they can do in ten years." (大部分的人都高估他們一年可以完成的事,而卻低估他們十年可以完成的事)


當我在第五年也是第五次參加滑雪團時,我已經可以確定我已達成「學會滑雪」的這一項夢想了(學會的定義是可以處理80%以上的雪地地形)
可能那一次出發日期是在13日,所以在聽到很多滑雪團員在晚餐時有聊到新年新希望時,我當時的感觸是特別的深。我出身的家庭是很窮的,完成「學會滑雪」這個夢想距離我小時候許下的時間點已經非常多年了。滑雪團員中,比我年長的是退休創業家或知名國立大學的系主任,比我年輕的是家境富裕的子女或在知名高科技公司上班的高薪員工。對很多滑雪團員來講,滑雪是他們新的興趣或新鮮剌激的運動。而對我來說,這可是我深藏心中多年的夢想呀 !! (我是完成這項夢想後,才讓同事與家人知道我所有小時候夢想的項目)


回顧我可以完成我大部分夢想的原因,決不是每一年新年所許下「新的」希望可以達成的,我相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多年對夢想的專注與執著。


專注的神奇之處:
當你專注你的目標時,你不會常感覺無聊,也不會常跟愛跑趴或逛街或看球賽的朋友去浪費時間與金錢。因為你經常會去注意跟你目標有關的資訊,你會去學必要的知識,你也會慢慢的交到「對的朋友」,你更會在「關鍵時刻」時做出對的決定。當有機會來臨時,你也會立刻注意到與懂得要把握機會。至於什麼是「對的朋友」或「關鍵時刻」,每一個人生命旅程中都會有不同的情境,但大部分人可能要等到完成夢想後的回顧時,才能夠確定那一些朋友才是對你的夢想與目標有幫助的,而或是在那一個關鍵時間點,你所做出的選擇會影響到你一生的命運。


我們大部分的人不會像現任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 那麼幸運,可以在生命中遇到賈伯斯,而且在當賈伯斯邀請加入蘋果時,庫克用「直覺」在「關鍵時刻」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庫克當初做決定時也是靠「直覺」,要到後來回顧時,他才能確定這是他一生中做出最好的決定。但我覺得這就是「專注」的神奇之處。當你一直專注於你的夢想與目標時,你的潛意識也會一直在增強中與不停的收集相關資訊,當機會來臨時,你的理性與意識不一定能立刻判定這就是你一生中的「關鍵時刻」,但你的潛意識可能有辦法在當時給你一些「內心的聲音」來幫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專注」成就「偉大」? 還是「偉大」的人才特別「專注」?
像賈伯斯(Steve Jobs)很了解把產品做到「美」的境界。從當初iMac上市時,就有吸引到許多重視流行時尚、外觀與穿著的使用者,但為什麼明明賈伯斯知道這些注重穿著的使用者會想要什麼樣的產品,而賈伯斯自己卻一直重覆穿著同樣的服裝? 難道賈伯斯不懂穿著的品味? 不,是因為賈伯斯是只「專注」在他所認為最重要的事。
當你把心思一直花在自己的外表時,內心大部分就是只有自己,就比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你的時間與注意力就也會被瓜分掉(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你的成就自然就很難達到「偉大」的境界。
當你知道愛因斯坦也是這種人(常穿同樣的服裝),你會不會特別想一想: 是「專注」使人成就「偉大」? 還是偉大的人才特別有專注的態度?

***Facebook
的創辦人祖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有這種常穿同樣服裝的現象,但我還在觀察他,畢竟他還沒到「偉大」的境界。
***


當專注加上決心時,即使不是某專業的領域,也可能做到該專業領域沒有做到的事
例如:有一種油叫「羅倫佐的油」(Lorenzo's oil)是用在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的預防性治療上。這種油脂是由義大利的一對夫妻(夫妻倆皆非醫師或科學家背景)所試出來的合成配方。他們會花那麼多時間去找出這種油脂是因為他們的兒子羅倫佐·奧登Lorenzo Odone)於1984(當時才五歲)被診斷患一種罕見疾病(稱為ALD)。「羅倫佐的油」在美國有申請到專利。這個事件也被拍成電影,片名就叫「羅倫佐的油」。


我不是醫生或科學家,但我為什麼會對這麼冷門的電影與主題有興趣? 因為我對某些領域一直保有好奇心與持續多年的資料蒐集( **註一),後來漸漸發現我有興趣的領域中,很多經常上電視的名人或經常在雜誌上寫文章的專家當時所提的觀點,都未必有我當時的觀點正確,因為後來又有更新的觀點出來或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發表不同於該名人或專家的觀點,反而我當時的觀點才更正確或更接近。所以當初我被介紹去看這部「羅倫佐的油」電影時,才會心有戚戚焉,而且多年後還是記憶深刻。
**註一: 我經常不是特別去找某領域的相關資料,而是平常就有大量閱讀的習慣,當有出現我有興趣的主題時,我就會特別注意或剪報或影印下來。日後整理時就自然會比對到相同主題的文章在前後時期的差異。我認為這也算是一種長期的「專注」與「紀律」。




一般人無法專注的常見原因:
我經常看到很多人一直說要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如變有錢)前進,但事實上卻一直在做往另一方向(會變窮)的決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代生活中有太多的干擾、誘惑與誤導,讓很多人耽擱在很多小小的慾望滿足中,而忘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舉一些生活上常看到的例子(因為我看到的例子大部分是女生,所以還是只用女生做例子)


女生常受各種產品廣告的吸引,再加上女生愛美的天性,經常把各種日常用品,個人美妝產品塞滿自己的包包外,再加上辦公桌,家裡的化粧台都有一大堆各種瓶瓶罐罐。很多女生的觀念已被洗腦成「加法思考」。也就是看到新的產品時,心裡出現的念頭會像是: 這個會讓我變美,這個我需要。這個會讓我變更健康,我也需要。這個會讓我不用擔心什麼或做什麼更方便,我也要買。結果就是買了一大堆看起來很多實用的東西,但實際上是被洗腦後的結果。



但如果要往夢想前進時,這種「加法思考」反而是夢想路上不少的阻礙。當你什麼都想要時,你得到的經常不是重要的(因為重要的常是不容易得到的),你的注意力也經常被這些小東西所佔據,你也經常習慣於滿足於這種小小購物完與剛擁有時的快感,你當然比較沒有時間去注意你更長遠的目標與夢想,也當然無法「体會」那種一步步完成階段性目標的成就感。


對於很多女生,如果要有獨立思考,也想完成夢想,請先練習「減法思考」。也就是經常要想想,這個新東西我是不是一定要擁有這新東西對我的夢想真的有幫助嗎?


用獨立思考去做一個另類的實驗方式:
如果一個女生準備與相愛的男友出遊,而這旅遊的過程會有一些較激烈的活動如爬山或朔溪或水上摩托車或浮潛等等。很多女生在行前準備行李的思考過程中,經常想到的是如何在整個旅遊過程中可以讓自己保持美美的,而且在活動後的肌膚保養或防止不要被曬黑等方面做思考。但如果這女生的人生夢想是找到可以白頭偕老的真愛時,旅遊前準備一大堆自己的保養品與防護用品,反而是阻礙找到真愛的思考方式。想想看,如果你就是這個女生,你何不用這一次機會來看看你心愛的男友,在你曬黑或暫時變醜時,對你的態度是否還是一樣(因為你將來一定會變老也會變醜的)。如果你願意放開心胸來做一次實驗,把你事前準備的東西改成以兩人共同可以使用的東西為主如防蚊液或外傷用藥,或一些行程上的相關資料與用具時,你的心態與注意力就可以從原來想要保持美美外表的思考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去注意男友平常不容易注意到的個性、喜好或是對你的耐心與用心等等。而且反正你本來就決定要在這趟旅程中暫時變醜的,你反而可以用真實的你去面對他,而且可以比較用心在整個旅遊的体驗上與兩人互動上,對將來的共同生活或回憶也比較全面與深刻。


所以你認為,找到真愛跟保持給對方美美的形象,那一個比較重要?
***如果你是女性讀者而且「認同」上面的實驗方式,可以再做一下「減法思考」的練習: 請把你所有放在化粧台、辦公室與所有包包內的個人用品都集合到你的床上,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需要所有的東西。有那些東西可以不必使用的,那些東西的功能可以相互替代的。這個練習就是在訓練找出最重要東西(或一生中最重要事情)的能力,還有可以讓你增加「專注」於夢想與目標的能力與習慣,也更可以幫你省不少時間與金錢。***


另外,很多女生心裡其實也知道,擁有LV包包不會讓你立刻成為貴婦的,也不會讓你立刻變成有品味或有氣質或有自信的女人。真正的名媛貴婦,他們的家族事業中可能就有經營百貨公司了。講誇張一點,貴婦如果想要一個名牌包包,只要到自家百貨公司的專櫃逛一逛,看上那一個隨便拿。如果想要最新款與最頂級的包包,只要打通電話給自家百貨公司的主管交待一聲就好了。想一想,你為什麼平常都不會想去跟這些真正的貴婦比呢? 你買的LV包包只是為了跟你經常在一起的好友與同事比而已,而他們也絕對不是真正的名媛貴婦。你願意把你生命的高度就一直侷限在這個小小的人脈圈中嗎? 如果想要往夢想前進,請學會放棄一些小小的購物與美食的滿足,請用「減法思考」去專注於你往夢想路上最需要做的事。




在現今台灣衰退的速度跟勞保破產速度都比我原先預估更快的狀況下,賺錢會是變成很多人的主要目標(賺錢未必是人生夢想,但可能需要先有足夠的錢才能完成夢想)


如果你的夢想是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但你沒有第一桶金時,你還是可以找一個你比較有興趣的行業或未來比較有潛力的行業,再從該行業中選擇一家小公司做起,但重點是要隨時以公司創辦人的心態看公司的所有事情。就是把這家公司,想像成是你自己將來的公司來處理大小所有事情,而且只要有機會時也主動要求公司到各部門去歷練(不同部門的專業會有進入門檻,但還是有可能做到的)。如果公司運作不順暢時,你的損失也最大,這樣你可以學到最多,因為你的態度會自動變得很積極,對已發生的事可以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遇到突發的困難也不會推缷責任或隨便批評別人,長久下來,也會讓同事或老闆更喜歡你與重視你。你所遇到的所有不同人的個性與應對方式,也有助於你將來的創業與人才的選擇(更懂得看人與用人)


雖然現實的最大問題是台灣的很多行業都沒有長遠的規劃,常是做毛利低的代工業。但只要有心去找有潛力的小公司與跟「對的老闆」學習(註二),你創業成功的機率還是很大的。但如果可以,到其他經濟還在上升或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磨練,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註二: 「對的老闆」是指跟你的目標有幫助且有願景的老闆,又能夠在複雜的事件中很快的找到重點的能力與相當高的商業敏感度。



當夢想在現實環境下是比較難以跨出第一步時,除了「專注」,更要有「紀律」。

「紀律」可以在很多方面都有長期的成效。在商場上或工作職場上,我可以列出的種類:

「紀律」可以是一種持續說到做到的態度(或答應別人的事,一定信守承諾)
「紀律」也可以是一種持續「就事論事」或「對事不對人」的原則。(這種「紀律」對公司內各部門間的溝通與合作,會有很好的效果,但要講清楚需要很大的篇幅,我以後可能會用其他文章再說明)


我可以舉我在工作上使用另一種「紀律」的例子。
我十幾年前剛到現在這家公司的時候,我當時主管的工作時間都比較久,經常在六點下班後,很多的客戶才又打電話或email過來,有些緊急的事件要處理,結果等到處理完,經常是九點或十點之後了。當你的主管是經常很晚才下班,你敢比你的主管更早下班嗎? 現在年輕人或許覺得沒什麼,但當時我們公司的不成文慣例是很少人會比主管早下班的。但如果你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並且想辦法讓你的同事或客戶也有效率時,你就可以很早下班了。我的方式就是「紀律」,而且是用我的紀律訓練客戶也有相對應的紀律。

因為我們公司業務是B to B (Business to Business), 也就是說我們的客戶也是公司,所以客戶公司與我們公司的對應窗口大部分是同一個()人。所以我在「訓練」客戶時,就會在每一次客戶提出問題時,請他們一次就給足所有相關可能的資訊,這樣對大家都節省時間。當你能夠「堅持」用讓客戶可以理解的方式,讓他們理解與体會到「有效率」的工作加上「紀律」,真的對他們自己也有好處時,他們就會開始配合你的做事原則與紀律。

再加上我們的客戶都是在其他國家較多,很多國家的客戶在早上剛上班時,我們台灣已經是下午四點了。我又「訓練」讓客戶在我下班前一到二小時內,就把今天要問我們或需要與我們公司討論的事,全部優先處理掉,也就是訓練客戶在他們一早來時,就先處理會與我們公司有關的事情。當然,也有少數臨時發生「重要」又「緊急」的事件時,我還是會在離開辨公室之前就先處理掉。所以,大部分時候,我都是比公司的同事早下班的。


很多上班族一定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可能讓客戶去配合自己的做事原則與下班時間 ! 我剛始做的時候,的確是真的很困難,但我認為這就是「紀律」的威力。因為我真的可以做到了。如果讀者的工作職務沒有直接面對客戶,也可以從「訓練」主管與同事開始練習起。以我的經驗來說,訓練客戶比訓練主管與同事困難多了,連不同文化與觀點的「外國人」客戶都可以訓練到有紀律與效率時,主管與同事就相對簡單多了。(對公司內的主管與同事,我是用「對事不對人」這個「紀律」較多,也比較有效)。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我之前的人生經歷與邏輯思考的訓練,才能幫助我可以成功說服客戶的配合。不過,只有讀者願意親自長時間測試過,才能確定自己實際的適用狀況。


一個人的夢想在形成與確定後,就開始會跟每個人的專注力有關。一個人的專注力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自己某種做事或生活的紀律,因為每天面對與夢想或目標不相關的事件時,就自動會列為不重要的事,而且會找到最快的方式解決。


另外,對於專注力不高的人,也可以先訓練自己固定做事的時間與原則。以上班族為例,可以讓自己先固定在每天早上比較早到公司,在公司比較少人的狀況下,安排自己最重要的事先做。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己生活與做事的紀律,專注力也會跟著變高的。




後記 & 給智慧型手機讀者的小小建議:

這篇是講「專注」,我發現有越來越多讀者是用智慧型手機連上網來看我的文章的。但智慧型手機是比較難讓人專注於閱讀與思考的。
我目前觀察到的現象是: 大部分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會先讓自己眼睛變差,接下來會發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現象(不能連續專注讀一篇文章超過十分鐘),接下來會有部分人容易一窩蜂的跟大家做同樣的事,有相同的反應與思考。
如果讀者是想要真正學好獨立思考的人,請儘量少用智慧型手機長時間看這個部落格的文章,因為大部人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機,通常也都是在「移動中」或「非安靜狀態」。這個部落格的每一篇文章都會多多少少的去剌激讀者思考(不同人對不同文章有不同反應),但如果讀者是在路上或車上用智慧型手機看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通常無法一連貫的把文章看完,而是要斷斷續續的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這樣的閱讀方式對思緒連貫的效果是非常差的。建議讀者在看這個部落格的文章時,就算是只能用智慧型手機連上網來看時,也最好是在自己能平靜與專注的狀態下看。這樣才能在你看到有「感覺」的文章內容時,可以跟你的經驗與体驗做更穩固的連結,你才會更有可能把你的觀念做改變。
我知道智慧型手機有取代個人電腦的趨勢,但真的需要動腦思考時,也最好有個容易靜下心來思考的環境與閱讀工具。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獨立思考與轉念系列-7: 「了解」與「体會」的差別



如果讀者之前已經先看過這個部落格的其他文章,我想讀者就應該比較會有想要「培養獨立思考」,或想更「了解自己」或想「往自己的夢想前進」。但不管原因是那個,這三個可能原因的共通點就是想要「改變」。
改變不是單單看完文章後把內容理解了就可以了。改變是要持續多想想跟原來不一樣的想法與觀念,再多做做跟原來不一樣的事,然後要強迫自己過跟原來不一樣的生活習慣,連續21天後就可以改變原來的習慣了。關於改變需要的這21天是心理學界常講的數字,雖然是有些實驗數據支持這個數字,但我的經驗卻是,只要觀念先改了後,不用到7天就可以改變了!
我覺得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就是要先學會「体會改變後」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說先去想像與相信自己經改變成你要成為的人後,你會產生的思考或反應方式、說話方式與生活方式。( **註一)

**註一: 這種用「想像」或「相信」自己可以,就真的可以幫助自己改變,是有科學實驗根據的,可以看TED的這個影片: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amy_cuddy_your_body_language_shapes_who_you_are.html


大家都知道的「了解」,事實上還是以個人原來的認知與用相同角度解讀事情的慣性,所以一般人所認知的「了解」跟傳達者對方的角度與深刻度,或事物原來的真相與全面性,經常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要讓一個人把新觀念更穩固的深植在腦中,「体會」要比「了解」更有效。我先用一些簡單的事例來說明「体會」是什麼。

有一句俗語說: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果這個水只是一般的自來水或開水,那你可以很容易想像與体會出來,因為你有很多經驗了。但如果這個水是南極數萬年冰川所融化後的水呢? 如果有喝過的人想要跟你形容那種沁涼、甘甜又充滿礦物質的純淨口感時,你還很容易体會出來嗎?

也有另一個俗語:手抱孩兒懷母恩。
很多女生在自己有了小孩後才能對母親的辛苦有更深刻的体會。但為什麼明明在自己生小孩之前就已經聽過這個俗語很多次了,也明明「了解」當母親很辛苦了,但為什麼就一定要親自經歷過生產與養育過程後才能真正体會到?


愛情也是一種必須親自体會的事。相信很多人在自己体會過愛情之前,就已經先看過很多愛情文藝小說或電影與電視劇。但只有個人實際的体會才能把自己獨特的經驗與所愛對方共同經歷過的人、事、地、物在自己大腦裡有強烈的連結。如果是深愛過又失去對方時,任何可以引起想到對方的事與物都會造成很大情緒反應。所以愛情這件事,對於大腦的理性與情感記憶來說,是相當強烈與全面性的体驗與連結。沒有愛過的人,可以說他「了解」愛情嗎?


我這一篇主要就是要讓讀者可以增加「体會」的能力,也就是增加改變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與深刻度的能力與機率。
而這「体會」的能力主要是由「想像力」與「站在別人角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英文講的 "wear other people's shoes")兩種能力與習慣的總合。



人類高於其他物種是因為有思考與想像能力,但其實絕大部分人的實際生活還是一直依循舊習慣與舊認知來做日常生活中的決定,是跟大部分其他物種一樣照著慣性過生活的動物。如果要快速改變動物(如小白鼠)原來的認知與慣性,科學家可以用非常激烈的做法如電擊法,讓動物因駭怕電擊的痛苦而改變原來的慣性。但對於人類,我想要用比較有「情緒感受性」的文章來讓讀者有反應,進而更深入的衝擊與去思考一些原來的想法與看法。


「了解」是理智的部分,「体會」是情感部分。如果我舉一些事例會讓你理智與情感同時都挑動與激發起來時,看看你的理智會戰勝你的情感? 還是你的情感會壓過你的理智?

舉女人生小孩後的坐月子來說。很多國家的人都沒有坐月子的觀念與習俗,但為何中國文化中就一定要女人在生完小孩後坐月子? 好像沒坐好月子的女人,以後身体會有很大的問題一樣。如果我讓讀者去看李小龍的電影後,再把這個坐月子的問題挑起。我要是去問一個喜歡李小龍電影的女生: 我們不喜歡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但為何很多中國與台灣的女人自願成為「東亞病婦」呢? 很多人聽到這種說法會很不高興,但仔細想一下,為何很多其他國家的女人一樣是生小孩,經過數千數萬年來,為何他們沒有坐月子,還是可以讓自己相當健康呢? 如果中國女人相信一定在生產後要好好坐月子才不會讓身体變差,那在跟其他國家的女人比較起來,不就成為「東亞病婦」了嗎?

看到這裡的讀者,請先停一下,想一下,也感受一下。尤其是女性讀者又相信坐月子這件事的人,更要讓「理智」與「情感」交互作用一下。

如果你很快的就想到一個結論如: 這是國情不同,或者說是人種不同所以体質也不同。

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訴你,這是你情緒性的立即反應,你沒有經過理智的思考與沉澱,就先草草的給出結論。
雖然我不是女生,但我對坐月子這件事的好奇心,從我讀國中時就開始有了。這麼多年來,我已經蒐集很多的資料,再加上我去過很多國家也曾與很多國家的男人與女人介紹坐月子與討論過這件事,其他國家的人也很驚訝與好奇為何中國女生要這麼麻煩自己或限制自己。

我在這裡不討論太多有關坐月子的事。我舉坐月子的例子是要讓讀者實際去比較「了解」與「体會」的差別。然後讓讀者去測試自己是「理智」,還是「情感」在主導自己的思考習慣。



再舉個更強烈且有道德爭議性的話題(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禁忌的話題)。

如果將來的世界,因為科技進步了,可以製造出各種複製人, 他們沒有人類般可以思考的能力,但可以有如青蛙般的基本生理機能。比較有錢的男人們可以訂購自己的性伴侶複製人,不管臉型、皮膚、身材各部分等都可以事先訂製,然後養在家裡自己隨時可以使用。比較沒有錢的男人可以到複製人妓院去找自己喜歡且幾乎完美的女性複製人去解決自己的性需求。

女生聽到這種想法是會非常生氣且不能接受的。但先不用太生氣,我會想講這個話題是因為我發覺現代的很多女生的生活已經非常自由與享受了,而且常把自己既有的享受視為理所當然,而很多時候可能會讓男生很騷擾與難受而不自知。
先讓女生有點感受性的例子。例如,如果一個女生非常喜歡喝咖啡與吃蛋糕,但你把一杯剛煮好的且是這個女生最喜歡的咖啡端到他前面,再加上她最喜歡的蛋糕,就在他面前喝起來與吃起來。但這個女生只能看,只能聞,但不能吃也不能喝。這個女生會不會很生氣與難受? 我想大家都知道。現在台灣社會看起來非常開放,但男生性生理需求的滿足卻不能像女生去買咖啡般的容易。女生可能認為,男生可以看A片自慰或到妓院或酒店去找女人滿足性需求,但台灣的實際狀況很多男生都很清楚,而很多女生卻完全不了解。這種需要体會的事,我無法更進一步的解釋,因為就算把最難喝的三合一咖啡去比喻成男生自慰,而最好喝的頂級咖啡去比喻成與美女上床,這樣也是無法形容那其中巨大差異與無法滿足的感受。很多男生在這方面的不滿足是會長期累積的,總有一天需要宣泄的!! 我覺得,這也是跟台灣社會有很多性侵案例(小到襲胸,大到強姦)有關連。

這篇是討論「了解」與「体會」的差別。大家都知道,要把「体會」解釋的清楚是很難的。我舉這種例子是比較容易引起爭議的,而且在台灣社會還是很少人願意公開來談性問題的。我不是故意要找女生麻煩,但這是個很好的例子,同時,我也要強調的是讓女生更進一步思考的一些事情。同時保護女生自己,也讓台灣社會更成熟與安定。

女生常說男生不知道女生生小孩的痛,但女生也經常不知道自己或其他女生在何種狀況下會引發男生的性衝動。上面讓女生只能看不能喝咖啡的例子就是要讓女生稍微感受一下,當你把這種難受與生氣再乘上五到十倍(不同男生在不同時候會有不同反應),就可以大概的了解與「体會」男生被挑起性慾後,但無處宣泄時的感受。

想像一下,如果未來的科技可以有一種隨身攜帶的裝置,可以偵測與完全解讀對方的生理與心理感受與反應。如果女生在遇到心儀的大帥哥,當自己的某些動作或微笑,可以讓帥哥有好感,偵測到時,女生自己可能會很高興。如果再有一些稍微性暗示(如閉單眼翹唇或手往自己腰臀滑過時),有成功挑起一點點帥哥的性欲時,偵測到後自己可能也會很高興。但如果用這個裝置也去偵測一些很醜的宅男或流浪漢時,女生才會更進一步感受到,自己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其實已經引起一些男生的性欲望了。再加上如果女生一直強調自己身体的自主權,自己有選擇自己穿衣喜好與權利,而自己可以隨興穿的很性感或曝露時,其實會讓女生自己更危險。如果再用這裝置,當女生穿的很性感而且在夜間燈光昏暗的路上一個人走時,同時去偵測到路過一些不同類型的男生時,就可以知道很多男生的性欲望被挑起的原因與強烈程度,是遠非一般女生可以理解的。而且也可以「体會」到,自己身体自主權很重要,但如何不要去刺激某些男生非常強烈的性慾望會更重要,而且對女生自己也更安全。
有些男生的性慾是比一般男人強烈很多的,如果社會沒有一個正常的性生理需求的解決管道,女生只照著自己的認知與喜好去穿性感的衣服,其實是在製造很多社會上不定時的炸彈。
如果再把其他國家的因素加進去思考,很多人會發現在一些國家的人民對性的態度越開放,當地性犯罪率卻越少。例如地理上比較寒冷的國家如挪威,丹麥或荷蘭等,這些國家的人民與政府對性是相當開放的。在荷蘭我曾到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紅燈區實際參觀當地的櫥窗女郎的性工作者與她們顧客間的「交易前」狀況(正在交易時是有把窗簾拉上),也曾在挪威卑爾根(Bergen)出境機場大廳上的唯一書店裡( **註二),一大面的開放雜誌區全部都是情色雜誌(約有五十種),每一本都是讓機場旅客隨意觀看(如下方照片的兩個箭頭所指的區域),而且很多本的內容都完全是成人版的(也就是男女身上全部過程與細節都看得到)。想想看,在國家門面的機場大廳內提供的服務項目中,性的相關服務跟咖啡的服務是同樣的自然,但這些國家的性犯罪率是相當低的。
**註二: 我是2002年10月去的,Bergen出境機場是相當小的,沒有像其他機場有很多免稅商店與禮品店可以逛,下方照片看到的部分差不多就是在出海關後等飛機的無聊時刻中,全部可以打發時間用的活動範圍,所以一般人很難不會去注意到那一大片情色雜誌牆的 !!
上面坐月子與性感受的兩個例子都好像對女生比較不友善,但這兩個例子都可以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情緒反應。這也是我想要讓讀者(如果是女性讀者更好),可以試著去想像一些情境,然後再與理智思考的對比。當你會更廣泛的思考與學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時,你要擁抱新觀念或改變自己時也越容易。
同時,不管你是想要「培養獨立思考」,或想更「了解自己」或想「往自己的夢想前進」時,試著從自認為的「了解」程度進階到「体會」的深度與廣度,你會發覺轉個念頭後的你會更有自信。而且對你來說,這個「新的世界」是更寬廣與多彩多姿的。










***************************************************
關於「觀眾席人生」文章最後的電視廣告迷題,我的看法(解答)是:

很多男生平常開車是被老婆或女朋當成司機在使用的,經常去載老婆或女友的同時,也會載到老婆(或女友)的朋友一起搭便車。然後,兩個女生就一直在後面嘰哩呱啦的一直講話。對男生來講,女生常聊的話題如化粧品,衣服等等內容,真的很難理解為什麼可以講得這麼開心。男生就常會有要逃離現實環境的幻想,有時很想要用「甩尾」的方式讓兩個女人閉嘴,同時,也想逃離到海邊或湖邊去享受一下安靜的釣魚時光。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個Livina廣告跟福斯汽車(VW)的另一個廣告很相似的感覺,讀者可以比較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JUeYsMG1qA

另外,有一個汽車廣告也讓很多人都看不懂,我的解答也讓所有看不懂的人都同意,他們都覺得我講的有道理。
但我先不給我的看法,要讓讀者先想想看。廣告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dPfJ1zp7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