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4: 善用相對思考

前言:
這一篇是高級篇,而且是貫通整個「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系列的觀念總整理篇。所以,建議讀者除了要先看過本系列的前三篇文章外, "轉念系列-11: 「相對思考」與「絕對思考」的差別"這一篇也要先看過,這樣在看這一篇時,比較能夠前後貫通,收穫也會比較多。

我會把我的一些文章列為高級篇,就是這些文章所談的內容比較複雜,需要讀者要先有一些人生歷練加上一些深思後,才會進一步体會這些文章的內涵。


很多人一定認同這種人生觀:
生命,就要忠於自己且活得精彩,就是要完成自己的夢想。

很多書都在寫偉人或成功人物的傳記,但絕大部分失敗或平凡人物的一生,卻沒有人去做記錄。當然,這是人性使然,每個人都想要成功,想要變富有或受歡迎。但真實世界裡卻是大部份人都過得很平凡,也有一部分人過得並不如意,而轉變成憤世忌俗的人。而如果你有去觀察或比對成功人士與一般平凡人的說話方式或對人世間的評論時,你就會發覺,觀念(人生觀)在人的一生成敗中佔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份量。
一個錯誤的觀念,會讓一個人浪費自己的生命,而且只讓自己生活在自己認知的小世界中。而如果又把這錯誤的觀念有意無意間也教導給小孩子的話,又會影響小孩子的一部分的生命。

我認為,擁有獨立思考的重要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讓人判定什麼樣的觀念才是好的觀念或是正確的觀念,或者說是可以經得起長時間考驗的觀念。


我在另一篇 "轉念系列-2: 吃素是慈悲 ? 是愛護地球 ?"的留言中,有去反駁一個匿名讀者的觀點,我在其中的回答就是把「相對思考」作一般性的應用。我在該篇留言中,是以微生物作為例子去回答,但其實,我也可以用植物作為例子去回答。只是如果要以植物做為例子時,需要相當大的篇幅。

現在,我就要在此用植物作為例子,去延伸回答(反駁)這個匿名讀者的觀念。同時,我也把「相對思考」的應用方式來一起做回答。

以下的論述主要是去表現「相對思考」的應用方式。我會用植物去反駁吃素就是慈悲的觀念,是因為我發覺,當我用反駁吃素等於慈悲的觀念當成例子時,我可以把「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前面三篇重點與觀念做連結與整合,然後與「相對思考」的觀念融合成一個動態性思考與多角度思考的技巧與習慣。
當讀者可以掌握其中的訣竅又能實際應用到自己生活的經驗時,我相信讀者的獨立思考能力一定會有大幅的進步。



吃素就是慈悲 ? 就是愛護地球嗎?

當人們以動物觀點去看植物時,會有很多誤解、無知或形成不正確的觀念。

如果一個三歲小孩問父母:  花朵看不看得見蜜蜂時,父母要如何回答?

我們要是能像一個好奇的小朋友一樣,對於植物的所有一切問題,都以動物的觀點去問時,可以問出很多種問題,例如,

植物不像動物有肺或魚有魚腮,但它可不可以呼吸? 如果有,它如何呼吸 ?

如果你是個文盲,你可能用直線思考或直覺式的回答: 不行,植物不能像動物一樣可以呼吸。

但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在小學時期都有學到植物的基本知識,都知道大部分的植物是用葉子在行光和作用,所以植物可以用葉子來做跟動物呼吸的相同功能。

觀念註解: 以觀念的溝通或說服的技巧來說,先讓聽的對方(或被溝通的對方)有個已知的事件或知識作為基礎,再把其他同類型觀念或可以連結卻不同的觀念作做為比較與對照後,聽的對方才比較容易由熟悉的已知再類推到不了解的未知,同時,也會比較容易接受新的觀念。


從上面已知的知識與觀念做為基礎後,接下來再問的問題,就開始變得很有趣了:

植物沒有眼睛,但它看不看得見?
植物沒有耳朵,但它聽不聽得見?
植物沒有鼻子,但它有沒有嗅覺? 聞不聞得到四週的味道?
植物沒有嘴巴,但它能不能說話或彼此做溝通?
植物沒有腳,但它能不能移動?
植物有沒有觸覺?
植物有沒有意識?
植物有沒有情感?

要「分解」(或可說是「破解」、「拆解」)上面的問題,可以先用問「為什麼」的方式,把很多問題給細分化,再把事件的最根本部分(或元素)給找出來。

例如,植物沒有眼睛,但它看不看得見?
這是用人類與動物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問的問題就已經先用「眼睛」去做看不看得見的基本「工具」。但如果要分解這個問題時,可以先問:

人類的眼睛「為什麼」可以看見外面的事物?
針對這個問題,你可以很容易從很多地方找到解釋的原因,但重點是要找到跟植物有相關的「元素」。
人(或動物)看得見,是因為眼睛內(眼球後方)的感光細胞要能接收到外界的光譜,再由視神經傳到大腦做判讀。
看不看得見的根本「元素」就是能不能接收光譜後,再做出反應。植物如果做得到,有沒有眼睛就不是重點。就像植物沒有肺,也可以呼吸,只是呼吸的方式與工具與動物不同而已。

但除了用問「為什麼」的方式,可以把兩個事件的共同元素找出來外,也可以用相對思考的方式,來反問對方,也就是用「相對思考」的方式去破解對方因為「絕對思考」而形成的觀點。

如果你問一個人,植物沒有眼睛,但它看不看得見? 而對方回答植物看不見時,你可以再追問,對方的視力是多少? 不管對方有沒有戴近視眼鏡,如果對方回答是1.0或1.2或甚至2.0,你都可以把一般檢查視力的量表放到五十公尺外,看對方還看不看得到。如果看不到,你可以問對方,因為看不到五十公尺外的量表內容,是不是就可以下結論說對方就沒有視力或沒有視覺?
對方一定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對方還是有視覺與視力,只是視力沒有像老鷹那麼好而已。


當對方用類似這種方式回答時,你就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要是一個人是全盲,就要連一點光線都看不見才是對的(這也是絕對思考的表達方式)。如果一個人還是有一點點對光影的感覺,就不算全盲,就算還有視覺的,就算還是看得見的,只是視覺(視力)沒有一般人好而已。
那植物是不是全盲? 答案顯然不是,植物是看得見光的,而見還可以「看到」人類看不到的紅外光的。就算讀者對植物的認知很有限,也應該聽過向日葵會有向光性的現象吧?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 植物沒有眼睛,但它看不看得見?
答案是,植物看得見,只是看見的方式與工具與動物不同而已。



視力相對值示意圖



這樣的問答法就是用「相對思考」的方式去破解對方因為「絕對思考」而形成的觀點。
這也是「相對思考」的應用之一。

「相對思考」是一種動態思考,也是一種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從植物沒有肺但也可以呼吸,只是呼吸的方式與工具與動物不同而已。
再到植物沒有眼睛也看得見,只是看見的方式與工具與動物不同而已。

同理可再進一步探究,
植物沒有耳朵,但它聽不聽得見?
植物沒有鼻子,但它有沒有嗅覺? 聞不聞得到四週的味道?
或問植物有沒有觸覺?


讀者可自行去尋找跟植物相關的研究與書藉來判定,植物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很顯然,很多的書與實驗也會同意如下的敘述。

植物觸感得到,只是觸感的方式與工具與動物不同而已。
植物聞得到,只是聞到的方式與工具與動物不同而已。
植物聽得見,只是聽見的方式與工具與動物不同而已。(註: 雖然有很多實驗表示不同音樂或聲音,會讓某些植物成長速度或長高程度不同,但很多科學家對植物是否可以聽到音波,比較持保留態度。因為有可能植物可以感觸到動物(如蜜蜂或蜂鳥)的翅膀振動,而不是聽得到音波。)


至於植物沒有腳,但它能不能移動?

人是動物,所以可以移動。而植物就是無法移動的,對吧 ?
但這是以人的速度感在看世界。
如果把時間的速度拉到跟光速一樣時,尤其如果有生物是以光速在移動,而且這個生物的整個生命就只有二秒鐘時,人類相對於這個可以光速移動的生物來說,人是跟植物一樣的不會動。


但是,進一步的問,植物就真的是無法移動的嗎?

首先,中文的「移動」是兩個字合起來的。以一般人可以認同的是,植物是無法「移」,但可以「動」。可以「動」的植物有很多,例如捕蠅草、含羞草或向日葵,但他們無法「移」到其他方,因為它們的根是固定在一定的位置的。
但是,如果時間的速度拉到跟地殼變動的速度一樣慢呢? 如果你把一個攝影機放在一個植物前面十公尺左右,連續拍它二百年之後,再給它快轉播放出來看時,這個植物有沒有在動?

當他的種子在其他附近土地繼續發芽時,它有沒有在變大或變多?

以浮萍生長方式來說,它算不算是可以移動? 那藤蔓用攀爬其他植物(樹木)的方式呢?

很多人知道細菌或病毒是可以移動的。
想想看,當長時間來觀察植物時,很多植物「移」與「動」的方式,是不是跟細菌與病毒的方式很像呢?



接下來挑戰更有爭議性的問題。

植物沒有嘴巴,但它能不能說話或彼此做溝通?

在「植物看得見你」(What a plant knowns : a field guide to the senses)這本書中有提到的例子:
例如,歐洲的玉米品系的根會主動認知吃它的玉米根蟲,並發出化學信息,招引其天敵 (線蟲) 前來,協助玉米殲滅吃它的根蟲。疆南星植物的葉莖受到病原體的感染時,會製造並釋放揮發性化學物質到空中,通知鄰近未感染的植物,使其及早提高警覺並啟動抗病原體的免疫系統。科學家仿製該類化學物來防治作物的病蟲害,減少農藥用量,達到環境保護與節省生產成本的目的。

很多人對於植物能以這種溝通方式還不會覺得很驚訝,至少跟人類能及時的雙向且有語意的高級溝通方式是不能相比的。
但這種想法也是以人類的時間感與速度感去看植物的溝通方式的。
如果時間拉得很長與記錄很久的時間後,再用快速播放來看時,植物的溝通與改變自身的速度(演化速度),是讓很多科學家非常驚奇的。



植物有沒有意識?

要破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先確定一般人所謂的「意識」是指什麼。
如果讀者上Google或維基百科打上何謂「意識」,你會發覺到目前為止,「意識」還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沒有人可以給意識下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定義。
但如果一定要以人類自以為的意識來定義時,也可用「相對思考」的方式去破解人類因為「絕對思考」而形成的觀點。



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人類所定義的意識雖有很多細節的不同,但絕大部分的共同點是指有大腦的動物才能因為複雜的神經反應而對外界刺激有種自我存在感的反應與感受。

但因為植物沒有大腦,所以一般人與科學家都不會認為植物有意識。

但如果把問「為什麼」的精神再次發揮時,可以問一般人或科學家,大腦為什麼會產生意識 ?

大腦不就是很多的腦細胞互相連結後,對於外界的剌激後腦神經產生一堆反應嗎? 因為人類目前的科技對大腦還不是很了解,所以連最頂級的科學家也還無法回答為何許多大腦的細胞互相連後所產生的腦神經系統反應後,會讓人類產生意識,而各別腦細胞卻無法產生意識。

細看單一腦細胞或身体其他各種細胞時,細胞的構造相對於大腦是比較簡單的(事實上單一細胞也是相當複雜的),所以單一細胞可以做的反應(或執行工作的內容)也是相對簡單的。
同樣是看單一細胞時,植物細胞也是相當簡單的,但如果植物可以在長久的演化下,對於外界的昆蟲(不管是會吃該植物的害蟲或會幫該植物傳花粉的益蟲)有非常精巧的反應時,植物是否也是有某種意識? 不是由單一植物而產生的意識,而是由長年累積下來的反應方式與其他動植物互動後而產生的自我存在感? 如果單一植物的作用就像是單一個腦細胞時,當許多植物的互相信息溝通與連結後,就像許多腦細胞的溝通與連結,就有可能產生植物的自我意識,而這種意識不是人類的時間認知方式可以感受得到的,除非用長時間記錄後,再用縮時攝影的播放方式播出來後慢慢研究,人類才有可能會察覺植物的意識。
當人類到目前為止,都無法明確定義什麼是意識,自然的也無法排除植物是否可以產生意識的可能。也就是說,雖然人們無法証明植物有意識,但也無法反對它們產生意識的任何可能。



植物有沒有情感?

我在這先做一個假說,如果植物是可以說話的,但它的說話方式與人類不同,而且不是人類可以聽得到的音波範圍時(人耳可聽的音波:20~20000Hz),人類只能確定,人類還聽不到且聽不懂植物的話而已,而不能確定植物能不能說話。

例如,當人類把樹木的樹技砍斷時,而樹木大叫一聲類似如人類語言的 "好痛啊!!"三個字,但這三個字卻用三天(72小時)的時間才可以講完(樹木發出超低的低頻),人類耳朵確定是聽不到的,就算人類用高級的音波偵測器連續錄下這72小時的樹木「慘叫聲」,而且可以把其他自然界發出的各種低頻音波都過濾掉了,人類也未必可以解讀出來樹木所發出聲音的意義是"好痛啊! "這三個字。更不用說如果其他樹木也會對這顆受害的樹木也發出同情或生氣的「聲音」時,人類依然無法知道的。

人類可以說話與發出聲音是靠喉嚨內一個叫做「聲帶」膜的振動而產生的。一般人類男聲的頻率約在95 ~142Hz,而女聲則約在272~558 Hz。
想想看,如果樹木或其他植物可以不用「聲帶」膜的振動,而利用其他方式發出超低的音波或甚至是可以互相說話與溝通時,這會不會是人類原先沒有認知到的世界?

雖然上述的假說會有很多科學上的漏洞與爭議,但畢竟它只是假說。很多宗教的論述(如生前的世界與死後的世界)在科學的實証精神上來看時,頂多也只能算是一種假說。
要証明其真偽,只有等待未來科學的再進步。


回到吃素或不殺生是不是慈悲 ? 或是不是愛護地球的這種觀念來。

在網路上就可以找到有佛教信徒去定義吃素或不殺生,是指不殺(不吃)有「意識」的生物,有些則是定義成不殺(不吃)有「情感」的生物。很顯然,同樣是佛教信徒,對於吃素或不殺生的定義,也是不同的(有意識不等於有情感)。

我在上面的論述雖然沒有証明植物也可以有意識或情感,但也同時指出所有人類的科技與認知也都還不能排除植物有意識或有情感這兩件事。當然,除非有人很無聊的把意識或情感定義成非常的窄化,也就是只定義成跟人類幾乎一樣的表現方式時,才會去下結論說植物不會有意識或情感。但即使是用如此窄化的定義方式,這也是用絕對思考的定義方式,只要有人敢如此定義出來,就容易被人用相對思考的方式給破解或找到其中矛盾之處。

我事實上注意吃素這種觀念已經超過三十年了,我也曾經跟很多不同宗教、不同國藉且有吃素觀念的人,請教過與討論過(或甚至辯論過)為何他們要選擇去吃素。很多宗教雖然有些人是吃素的,但不代表他信的宗教就有主張吃素。有些人吃素也不是宗教的關係,而是個人的選擇(基於個人健康或長期減肥或其他原因)。

換個角度來想
如果以地球生物的演化結果來看,想想吃肉的動物如老虎與狼,牠們的牙齒是尖尖的「犬齒」形狀。如果要牠們去吃草,牠們沒有臼齒是無法齟嚼的,而且牠們的消化系統也是無法去消化草與植物,所以吃草不能讓這些肉食動物生存的。
而如果要吃草的動物如牛或馬去吃生肉時,牠們連可以把生肉咬下來或嘶下來的能力都沒有,因為牠們沒有尖的牙齒或利爪。

這些都是動物長久演化下來而長出的牙齒種類與形狀。

現在回想一下人類的牙齒,是不是什麼牙都有? 那就表示人類為了在地球上生存下去,而演化出來的牙齒,是要能去吃動物與植物才可以生存的。

我是相當同意慈悲與愛護地球的觀念,但人類要控制的其實是過渡貪婪的慾望。不要吃太多生物(動物或植物),只要取自身可以活下去的足夠份量就好。這種與大自然平衡共存的觀念在世界上很多原住民都有(不管是台灣的原住民或美國的印第安人)。而有工業文明的西方人搭船到達其他未開發的土地時,才開始把這種佔有與掠奪大地與生物視為理所當然,而且把這種觀念與文化擴散到全世界。

要慈悲或愛護地球時,都要以整個生態環境是否可以平衡來考量。這時,吃不吃素或殺不殺生既不是重點,也不相關。
一隻野狼在野地裡殺死一隻羊,跟一個遠古獵人(尤其是出生在佛祖釋迦摩尼之前)在野地裡殺死一隻羊,同樣可以引發一連串的生物鏈與食物鏈的作用。也就是野狼或遠古獵人每殺生一次,就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生命機會。

如果以台灣很多佛教派別來解釋佛教的吃素觀念,這就真的很可笑了。原始印度佛教並沒有提倡吃素或不殺生的觀念,因為佛祖釋迦摩尼在得道(悟道)後,也沒有只吃素,別人給他肉,他也是有吃的。
如果佛教教規或教義中有堅持吃素才是對的,那在泰國或西藏的佛教徒們,是不是都犯了教規? 那在冬天漫長又嚴寒的西藏,你認為人們可以很容易吃到植物嗎? 難道西藏人在冬天不吃肉可以活得下去嗎?

我相信,還是有很多台灣或其他地方的佛教徒看了以上的說法後,還是堅信佛教的吃素觀念才是對的。對於這些人,我不準備再做過多的反駁或解釋了。
畢竟,這是獨立思考的部落格,請讀者自行思考與判斷。


回到「相對思考」的觀念應用。
我想問讀者,大腦因每個人的觀念與思考習慣,是否會造成不同人的命運?

我用下圖給讀者深思自己的思考習慣是最常落在那個區間。
想想看,當你問「為什麼」時,是否自動讓你的大腦進入更深一層的思考模式中?
你的大腦是否會一直不自覺的在記憶或經驗中找尋答案?
當你一直持續關注同一個問題,而且一直在大腦中問「為什麼」時,是否在不同時空與專業領域下,你有時會找到跟你一直關注的問題有相關連的地方?

先看看下面的圖示


 

大腦不同深度的思考模式圖

例如,我在其他文章有提到:
住在台灣的人很多明明不算正統台灣人(因為不是原住民,本身也是從大陸移居過來,只是比國民黨更早而已),卻經常在選舉期間大肆操弄族群議題。經過冷靜深思的人(已有獨立思考的人),可以知道這些人(政客)是為了選票的考量。但如果要去追問根源,尤其是想要知道為何很多人會被影響時,就可以用追問「為什麼」的方式去找出更深層的原因、或歷史恩怨情仇或其他的各種連結。(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 "獨立思考看未來-2: 台灣的未來,是否還有夢 ? ")

另外,「好奇心」就是會產生讓人想要去問一些奇怪問題如:
植物沒有眼睛,但它看不看得見?
植物沒有耳朵,但它聽不聽得見?

但如果要找到動物與植物的共有特性時,必須先有大量閱讀後的背景知識做為基礎,你在碰到上面這類奇怪問題時,才能進一步知道可以從動物與植物共同有的細胞特性上(或從演化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相關的連結,尤其是「性」與大量繁殖在生物(包含動物與植物)上的重大影響。而「性」在演化上的影響,就會讓動物與植物在「事件的最根源」或「最底層的知識」上可以找到相通的連結。
這就是因為有大量的背景知識做基礎後,再去深入問各種不同「為什麼」的問題後,就可以進入到相對思考區了。
如果現代人只想用在網路上快速找到答案的這種心態,就無法進入更深一層的思考模式了,因為網路的連結,跟你自己大腦內知識與經驗的連結是不相關的。


另外,我還有一個稍微離題但卻有趣的切入角度。
例如,大部分女生都很喜歡花,當有男友或老公在情人節當天送花時,一定會很高興。
但如果你是女生,而有人問你,如果一個男生對女性老年人或女性幼童也很有「性」趣時,你一定說他很變態。
如果對方再追問,如果有男人會對其他雌性動物(如母狗、母牛、母羊)的「性器官」也很有興趣,而且一有機會就經常去近看、去觸摸或去聞聞其他雌性動物的「性器官」時,你一定會覺得這個男人是更加的變態或有精神上的疾病。
但要是問你的人反駁說:  對! 這些男人是很變態,但他們至少也只是跟自己同類(同樣是人類),或跟自己是同界(同樣是動物界)的動物,才會產生興趣。
但如果對方接下來再追問你: 「為什麼」很多女生對植物的「性器官」一直發生興趣(至少連動物都不算) ? 而且經常一直去近看、去觸摸或常去聞聞這些「性器官」香不香時,你會不會覺得在前面的對比論述後,比較不好回答 ? 至少很難立刻用理性的心態去回答他的「為什麼」。因為人們(尤其是女生)對花的喜愛是有很深層的原因,不是可以用"因為花很香或很漂亮"的簡單又立即反應式的回答,就可以解開這個相當有深度的「為什麼」問題。





相對思考的其他應用:

以下的這些應用,都有用到相對思考的觀念,但我不會再特別解釋那個環節或觀念是用相對思考的觀念去推演出來,請由讀者自己去理解與体會。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限制與不足
ISO對於企業,就像是兒童腳踏車的左右兩個小輔助輪,它只是提供企業一個自我檢查方法,但無法提供企業有沒有競爭力,或能不能在不斷變化的商業世界裡存活下去的有效方法。現實例子中有很多上市公司後來都經營不善與倒閉,但這些公司本身的ISO系統與內稽內控卻一直做得相當好,給外部的ISO顧問檢查也都是有通過的。
如果一個公司的經營方式是沒有效率的或根本是相當官僚與繁鎖的,ISO的自我檢查方式,是檢查不出來的,因為自我檢查會有盲點。有問題的公司自己不認為有錯時,自己就不會改。但如果其他有競爭力公司的優秀員工一進入這家公司時,就很容易可以看得出來這家公司的盲點在那裡。

想想看,當你已經學會騎腳踏車時,你還會想去騎有左右兩個小輔助輪的腳踏車嗎?  輔助輪反而是變成一種騎不快的限制,不是嗎?

所以,一家相當「迷信」ISO的公司會有競爭力嗎?
想想看,ISO的作用,是不是只適合在剛新創公司時,建立基本制度與流程時有用而已?


過時與不良法規的修改
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於社會現狀有很大的不滿與無奈,就像對低薪與高房價的現狀感到不滿。雖然年輕人不是總統,也不像立法委員般的有權力,但年輕人可以學習Google改變世界的精神。Google正在把全世界的街道與地圖、書藉等都建檔與數位化。想想看,這些事絕對是個大工程。相對於台灣的年輕人,如果願意做一點大事,可以把立法委員與法官沒有做好的事,由年輕人自己發起去把它做好。我指的是把現行法令不合時代的部分作修改與廢除。雖然大家都知道六法全書是很厚的一本書,而且要把裡面的法條修改到一般人都可以認同,是非常大的工程。但想想看,如果跟Google在全世界實際記錄地圖與影像的事相比呢 ? 你如果是一個人去做,當然會是很大工程,但如果是一萬人去做呢? 甚至是十萬人每個月都分配到一部分的法條去討論呢? 幾年後,會不會就可以改善台灣不合理的法律呢? 到時候,民主國家真的需要立法院與立法委員嗎 ?



大數據(Big Data)的應用
以現在很流行的大數據來說,很多公司可以找得到相當優秀的資料分析工程師,但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優秀的建立假設(提案)的人才。也就是說,擁有一個巨量的資料庫,如果不知道要往那個有用的方向去找資料與分析資料時,這些巨量資料也跟巨量垃圾差不多。善於應用相對思考的人(可以跨領域思考的人),再加上對人性的熟悉、商業的敏感度與深刻的觀察力,就可以在大數據的應用上,發揮很大的功效。畢竟,大數據的來源就是人們日常生活與商業活動的軌跡與記錄。要發掘新的商機,的確是可以從人性的活動慣性去找出未來的明星產品。
人性要改變不容易,但同樣的,要機器去懂人性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對於大數據的建立假設(提案)的這種人才來說,相當於是在未來科技可以由機器直接去了解人性之前,在這時代間隔中,所產生的一個科技與人性的中繼轉介者(或人性複雜圖像的解碼者)。只是,這樣的人才真的不多,在人口比例上,我認為比擁有獨立思考的人數更為稀少。



人性在歷史節慶與流行事件的比較
如果我問你,北京霧霾的高pm2.5濃度、噴漆工、彩色路跑。
這三個事件有何共同點?

我的答案是: 都會對呼吸系統與身体健康有傷害。

但我再問你,西班牙的奔牛節(即聖費爾明節_西班牙語:San Fermín)、台灣的鹽水蜂炮、彩色路跑。
這三個事件有何共同點?

我的答案是: 去參加的人都會很High

當我故意連續問這兩個問題時,讀者就比較容易聯想到我想要強調那些觀念或心態。
這是往人性方向的連結做發揮,如一窩蜂現象,人性的矛盾或去形容那些被洗腦成習慣又只想要high的現代人。
但如果把西班牙的奔牛節與台灣的鹽水蜂炮的這種有歷史典故的活動加入人性的更深入思考時,雖然這兩個活動都有相當的危險性,但大家會比較正面看待的機率較多。
而相對於彩色路跑這件事,很多人會罵去參加的人是愚蠢與無聊。

為什麼? 

(註: 我只是問「為什麼」做為開頭。至於要往那些方面去追問為什麼,則由讀者自行發揮與練習)。

1 則留言:

  1. 在某些原因誘發我也看到這篇論壇
    這真的是個很棒的引導論壇
    覺得可惜應該更早看見這論壇
    14年後都沒文了?是否有其他論壇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