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獨立思考與轉念系列-10: 常保持清潔,就會更健康嗎 ?


最近幾年,當我從電視上常看到日本很多家長(尤其是當母親的),對自己與對小孩的過度保護的事件與報導,我就經常覺得日本的小孩,將來的身体是會變得非常差的。
為什麼我會有這種直覺與聯想 ? 我當初並沒有特別去深思或記錄下這件事。

直到最近,又因為看到公司女同事在討論小孩的過敏問題。因為他們的小孩經常會發生過敏,所以經常帶小孩去看醫生。平常對小孩的生活教導,也常怕他的小孩去接觸一些看起來「不乾淨」的東西。因為家長害怕,所以家裡所有東西都經常消毒,要小孩經常洗手,食物掉到家裡的地板也不要拿起來吃。

我後來陸陸續續在不同時間點,有被動的注意到同樣類型事件的發生,而且頻率一直在增加的感覺。經過上網去查相關報導,發現已經有太多家長在討論小孩過敏或氣喘的相關事件。


對於過敏與氣喘這兩件事,我是因為週遭太多人的討論而引發我的好奇心。我並沒有主動的去蒐集資料很多年(畢竟我沒有小孩,平常對小孩過敏這件事並不會去注意),但我以獨立思考的精神去查資料與比對我之前的記憶,我對現在網路上的一般家長看法,甚至是一些醫生的看法,我覺得非常不認同。

如果家長上網去查資料,經常找到的資訊就是把過敏的原因歸到父母遺傳或基因為主要原因。但是,這種說法是可靠的嗎 ?

首先,我非常懷疑這些支持過敏的大部分原因是由父母遺傳的人(不管是醫生、科學家或教授),我想問他們的統計資料是否有往上追蹤二代以上(就是現在為人父母的人,再往上查查自己的生父生母,再到祖父母輩的資料),而且是否有包括其他不同國家的統計資料。因為我查到的資料與我從小到大得到的資訊比對,我認為,環境因素,才應該是主因

我記得跟我年紀相仿的人(現在都已為人父母了,而且小孩有些也上大學了),如果他們家境比較好的人,其中一部分人是有過敏的,但我記得他們的父母卻沒有什麼過敏。但是同樣年紀的人,如果家境比較不好的,通常沒聽過什麼過敏的体質。也就是說,現在四十到五十歲的人,如果自己有過敏,而且自己生的小孩也有過敏,不要就此下結論的說,這是因為遺傳的原因,而要再看看自己的父母(大約1950年以前出生的人),是否父母也有過敏的体質。


為了驗証我的推論是否正確,我前幾天特地去找了一些書來看看最近幾年是否有人做此相關的研究。

找到的第一本書,書名: "零歲開始打造免疫力",作者: 藤田紘一郎是日本一位醫師,他在書中剛好有講到日本小孩的抵抗力越來越差,同時也指出與日本母親的過度保護有關。

但這本書在強調的重點,沒有提到我要找的研究方向,因為沒有提出有力的証明,去說明過敏或氣喘是由環境因素還是遺傳的原因。但我很建議為人家長的讀者,或你將來想要生小孩的讀者,一定要去看這一本書。

後來,我又找到一本書,書名: 感染(Infection: The Uninvited Universe),作者: 傑洛德 克拉漢 博士(Gerald N Callahan, PH.D.)。其中就有我要找到資料。真的跟我的推論很接近。

從書中的部分摘錄如下:
======================================
1990年代艾瑞卡 莫修斯(Erika von Mutius)醫生針對合併後的東德與西德孩童,進行一項成長環境和造成孩童氣喘與過敏關係的研究。東西德國的合併,剛好提供莫修斯醫生一個絕佳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機會。西德的孩童在比較乾淨和健康的環境下成長,而東德則剛好相反,孩童的生長環境多半比較髒亂不乾淨。研究假設,西德的孩子因為成長環境比較好,所以氣喘或過敏体質的機率應該比東德的小孩低。不過最後的研究結論卻剛好相反,在環境比較髒亂或衛生條件比較差的環境長大的東德小孩,反而比較少發生過敏或氣喘的問題。

莫修斯和他的研究小組又發現,在奧地利、德國和瑞士長大的小孩,如果童年時期就有接觸到革蘭氏陰性細菌的話,到了學齡時期,得到氣喘的機率會大幅降低。尤其在實驗中,莫修斯還特別記錄了歐洲學齡兒童用的床單中內毒素(endotoxin, 革蘭氏陰性細菌產生的毒素)的含量。結果顯示,床單裡的內毒素越多,這些兒童得到氣喘的機率越少。也就是說,接觸到越多細菌,小孩就越健康。
在美國的波士頓也有同樣的研究,研究人員對嬰兒房間地板上的灰塵、床單、父母的床、家人的房間,以及廚房裡的灰塵做採樣,也印證了莫修斯的研究。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小孩,如果在出生後的一到三個月中接觸到比較多的內毒素的話,比較環境較乾淨下長大的小孩不容易羅患濕疹。濕疹跟氣喘、過敏一樣,都是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這些研究的結果都指向一個結論: 比較早或是接觸到比較多細菌的小孩,其身体的抵抗力的確會比較健全。

很顯然的,細菌的感染是幫助体內免疫系統健全發展的主要關鍵。如果沒有經過細菌感染的過程,我們都會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機制。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我們已經握有各式各樣的抗菌藥物,包括抗真菌、抗病毒、抗寄生蟲的藥物,使數以億計的微生物數量大幅減少。

然而人類的自以為是並沒有為自己帶來更健康的身体。在1980年到1988年之間,美國人羅患氣喘的人數從六百七十萬人增加到一千七百三十萬人,且發生頻率也比其他美國境內的疾病高出許多。

在這數據背後,有更多耐人尋味的發現。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和孩童有過敏体質間的關係成正比,也就是說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小孩比較容易有過敏体質。

我們越想創造一個無菌的溫室環境,我們下一代的抵抗力就越薄弱和敏感。

======================================

當然,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資料還是相當的少,也是因為這樣,才會有許多網路上的資料或其他醫生或科學家也認為遺傳是很大的因素。

但如果用獨立思考去做推論時,讀者自己可以想想看,那一種原因才是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

我又有從網路上找到一些數據與圖表來証明,與免疫系統不正常相關的疾病(過敏與氣喘只是其中兩種而已),大部分都在最近五十年左右才開始明顯變多而已。我會選下面這個圖的原因是它列出過去一般人常得到的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相關疾病,當這些疾病大量減少後,卻讓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開始大量上升,這種的對比相當明顯。

細菌(病毒)感染疾病與免疫系統相關疾病的變化對比圖




讀者如果本身或小孩有過敏或氣喘,而曾經從網路上找過一些資料後,自己就認為或同意過敏或氣喘的原因是由遺傳的原因比較多,那我還有一些要讀者去思考的問題是:

  • 你找的資料夠多與夠完整嗎?
  • 當你會注意你自己或你小孩的身体健康時,為何只找到最容易找到的網路資料,你就相信了 ?
  • 你找資料的習慣或你問問題的方式,是否需要改變了 ?


保持乾淨與清潔,就是健康嗎 ?

許多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小孩更健康,當看了很多清潔劑或個人清潔用品廣告後,就直覺的相信使用這些清潔劑去清洗家裡後,就會讓自己的小孩遠離這些病菌的來源。

但事實上,卻剛好相反。

我記得幾年前看過國家地理頻道時,就有看到一集" 超強人體 以毒攻毒"中有提到幼兒在室外玩沙,常常把沙或其他看起來髒髒的東西都往嘴巴裡塞,而這看起來令家長很擔心的事,卻是讓小孩建立免疫系統的好時機。我當時看到這種說法就有一些驚訝,但因為我當時還有同時注意很多其他事,這件事就沒有讓我要想去繼續追蹤。

但現在,我想請為人父母者思考一下 (尤其是高學歷父母):

如果一般高學歷父母,因為害怕自己三歲以下的幼兒把不乾淨的東西放進嘴巴裡,而把家裡的地板、桌椅、玩具等所有幼兒接觸得到的東西,全部都用清潔劑消毒乾淨後,就自以為可以放心小孩的健康了。結果反而是雙重加害小孩。

第一重: 防礙小孩的免疫系統建立。
第二重: 讓殘留在地板、桌椅、玩具的清潔劑等微量化學毒素,在小孩身体內長期累積。

父母既然是高學歷,所以當然知道人的身体是需要有免疫力,而且知道這免疫力是需要緞練的,就像一般父母都知道要給小孩打預防針,就是要訓練小孩的免疫力對該病毒產生抗体。

這是很簡單的推理,不是嗎?

想想看。很多高學歷的父母就是在傳統考試為主導的教育体制下的「勝利者」(因為很會考試才有高學歷的),但為什麼卻不懂得一些簡單的推理 ?

如果學校的制式考試都不會考這種跨領域連結的題目,是不是因為出題目的教育專家也是同樣的教育体制下的「勝利者」,所以不會知道要出這種實用的考試題目來考學生?

父母當然是愛孩子的,但卻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下,是否會造成小孩的免疫力不夠強 (或是說,不要讓免疫系統過渡反應)?

請問現代高學歷的父母們,以現在科學進步的速度來預估,你小孩在長大之後,難道不會知道他們自己的過敏或氣喘,是跟做父母的你,當初的過度保護有關嗎 ?



這樣講或許太重了,但是不是愛小孩就不要害小孩。當食物掉到地上,很多做父母的都不要讓孩子再檢起來吃。想一想,這樣就比較好嗎 ?
如果在小孩三歲前就一直太過度保護,當小孩還在地上學爬行時,因為怕小孩拿到不乾淨的東西就往嘴巴裡塞,就把家裡的地板或小孩可能會觸摸的地方,都用消毒水或清潔劑清洗乾淨。但由我找到的資料看起來,這反而會讓小孩的免疫系統沒有得到訓練的機會,造成現在人的過敏問題越來越多。

至於消毒水或清潔劑或其他清潔用品,對於人体長期的傷害有那些可能,我也有找到一些書(而且已經出版好幾年了),但我不想在這裡寫太多。



再以不同的角度問問題。如果以機率來看,同樣的食物掉在下列三種地方的地上時,那一個地方最安全,那一個地方危險 ?

1,家裡的客廳或餐廳的地板。
2,掉在傳統市場的潮溼地板。
3,掉在醫院急診室的地板。



再進一步想想看,以獨立思考來看問題時,我也常用放大問題範圍來問問題。
當我把問題放大時,就可以把問題問的很極端。
例如:
如果那麼害怕小孩被細菌污染,那為何不把小孩子就關在特製的無菌室,而且從小關到大?

然後再回來問一個平常的問題(沒有放大的問題):

一般父母都知道,打預防針是要讓人的身体內的免疫系統有個抗体,但為何不趁小孩還很小時候,就讓小孩身体內的免疫系統有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如家裡的地板)去「練習」呢?



以最近英國的大新聞為例:
英國威廉王子與愛妻凱特剛出生的小王子,身為第三順位王位繼承人的小王子還不夠尊貴嗎? 那為何他們的小王子剛出生不久,威廉與妻凱特就敢抱到外面去 ? 外面不是很多細菌嗎? 是全英國人都瘋了嗎? 是英國人比台灣人更不懂照顧新生兒嗎?
想想看,現代台灣女人生小孩後就一直放在保護好的坐月子中心(有些還每天要消毒嬰兒床一到兩次 ! 而且又不讓親人去抱新生兒 !!),是不是將來反而可能是變成過敏兒與氣喘的原因 ? 當你花越多錢去保護自己與自己最愛的小孩,但如果將來的科學可以証明,是因為你的觀念而害慘了你的子女呢?




是否成為獨立思考者的反思:

我本身沒有生小孩,而我本人也沒有任何過敏或氣喘的問題。如果我是跟一般人用一樣的生活態度去過日子的話,就會聯想到一些問題:

過敏或氣喘的問題干我什麼事啊 ?

我又不是科學家或醫生,我也沒生小孩,我本人又沒有過敏或氣喘的問題,那我為何要花時間去圖書館找書與上網找資料來比對?

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如果本人或自己小孩沒有過敏或氣喘的問題時,我相信讀者有興趣的機率就比較不高(如果有興趣或好奇心,讀者有獨立思考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如果讀者本人或小孩就一直被過敏或氣喘所苦,在看這篇文章時,一定會很有感覺。

這篇文章還是想要讓讀者去訓練自己的獨立思考,由我提出對事件的不同切入角度,讓讀者有轉變看事情觀念的練習機會。



最後,我雖然有找到跟我推論相同的書與網路資料與圖例,但我仍不能相當確定是否這個推論就是完全正確(因為人体是非常複雜,而且人体與環境有相當複雜的因果關係)。我只能說,我比較有把握的是: 我的推論是往正確方向的機率比較高,所以最後還是決定把這一篇文章放到"獨立思考與轉念"系列,並且讓讀者自己去思考或進一步找其他資料。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獨立思考問問題-3: 你在過「觀眾席人生」嗎 ?

「觀眾席人生」是我觀察多年現代人生活的方式與態度後,才創造出來的名詞。我一直放在心中很多年了,而且我在寫前面好幾篇文章時都經常有想起,但我還是沒有在文章中提起。

其實,我一直懷疑

是不是因為大部分人就是抱著這種「觀眾席人生」的心態,才會造成大部分人都沒有獨立思考的原因之一。


什麼叫「觀眾席人生」?


想想看

當你是一個觀眾時,你花錢買票進入戲劇廳(或任何一種形式的表演空間),然後就「被動的」讓劇團安排的表演方式,呈現在你面前。不管劇中的故事是在講愛情故事,冒險故事或其他,一個好的戲劇表演就是讓觀眾進入到表演者設定的故事情境中。
簡單的說,當你是觀眾時,你只要花一些錢與花一點時間就可以立刻進入到故事情境中了。

但如果你是演員時,你就要「主動的」花很多時間去練習與排演,以確保在舞台上時,可以有完美的演出。而在這準備與練習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很孤單與痛苦的。
如果用人的一生來比喻,當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是「值得」被將來的人編成故事而表演給其他人看時,在這個故事內容中(尤其是冒險故事時),主角是常經歷很多苦難或考驗,甚至會受傷或死亡的。


所以,我所說的「觀眾席人生」,就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心態與人生觀,一種想要体驗與感受各種不同被設定好的虛幻情境,但不想在真實生活中去冒險,也不想經歷長時間練習的痛苦,只想要享受中間的短暫過程就好了。

我不得不問問現代人,真的一直過這樣虛幻與「享受型」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嗎?
當你自己年紀大時,或你在某天得到癌症而不久人世時,你會不會後悔你所走過的一生?


回想一下人類歷史,遠古時候的人是活在打獵的生活模式。男人負責外出打獵,女人負責在住處附近採果子與照顧小孩。絕大部份精彩的冒險故事,都是由打獵回來的人在晚上營火前,分享給其他族人聽的。此時的觀眾是無法「看」到故事現場的情節,只能從說故事的人所描述的故事內容中,再用自己的想像力去補充其他的細節。

然後,在人類發明舞台表演型態後,表演者就有一些簡單的服裝、道具與佈景。然後讓故事的內容有更生動的呈現,讓觀眾更能「看」到故事的情境。

時間拉到現代人的生活
許多國家已有許多電視節目,播放著各種不同的戲劇或電影。各種視覺與聽覺的剌激都更接近真實情境。如果讀者有去過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或是環球影城( Universal Studio),裡面的3D或4D的表演,更可以讓大腦接受到接近真實的体驗。雖然過程都很夢幻,而且人的理性知道它是假的,但因為各種聲、光與觸覺的剌激可以讓大腦感受到接近真實的体驗。所以,即使理智上知道不會有任何的冒險與受傷的機會,大腦所接受到的訊息也會讓人感覺很驚險與剌激。對於這樣的現象與結果,商人知道,連消費者自己也都深愛這種感受。

人類有愛聽故事的天性。在以前,一個好的故事會影響很多人的重要人生決定與生命軌跡。例如馬可波羅遊歷東方的故事,就讓後來許多歐洲人對東方產生響往,也影響後來哥倫布的航海探險。

但現代人的生活太方便,也太安逸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冒險之心,失去了追求自我實現的動力,也就失去了体會人生中充實的幸福感與成就感。取而代之的是去追求快速又包裝華麗的快樂與驚喜,但這種快樂是短暫又空虛的,一旦回到個人暫時獨處時,就無法面對內心孤單的自己,就會立刻想去打開電視或上網去看看社群網站的新鮮事,也就是需要一再的去追求新鮮與剌激來保持那份自我存在的感受。

但是

想想看

你是誰?
你有活出你的特色嗎?
你有讓這個世界變得有一點不一樣嗎?
你在這世界上,有創造出什麼東西會讓人感謝你的嗎?
你的生命軌跡,難道就是一直跟著大家去追求同樣流行的事物嗎?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電視的影響。很多人從嬰兒時期就常看電視,但太小就常看電視,除了對眼睛有不良影響外,事實上對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讀者在Google打上 "電視 影響 大腦"等關鍵字,就會出現很多研究結果。

我之前看到台灣的公共電視「觀點360」有播出一些紀錄片,其中兩集跟現代人看電視而受影響的例子,我就很喜歡。 "二十個沒有電視的日子(20 Days without TV)"與"兒童行銷時代(How the Kids Took Over)" 這兩集我都有錄下來與保存起來,但目前在Youtube上沒有看到有人分享出來。如果讀者有看過,就會深深体會到電視對你我個人或小孩的教養,無形中已經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了。


如果以演化觀點看現代人受電視影響的教養方式,我覺得,真的像是在「偃苗助長」!
有些家長看到電視廣告說什麼新方法或藥方可以讓幼兒可以增進腦力(例如嬰兒在肚子內就聽音樂來培養音感,結果造成嬰兒出生就重聽)或可以讓青少年增加身高(例如長高藥吃太多而長期造成肝與腎的損害)或增加抵抗力(例如小孩過敏,就想要用吃藥去解決,其實過敏是在幼兒時期太過保護與太愛乾淨的結果,見附註一),結果大部分在長期來說,都反而是對小孩的傷害而不自知。

附註一:
可以參考我另一篇文章: 獨立思考與轉念系列-10: 常保持清潔,就會更健康嗎 ?


很多家長想要小孩「贏在起跑點」的心態,就是被電視廣告洗腦的結果。
因為現在很多家長本身的成長過程就是在城市裡長大,而且是被動的與被安排好的成長「課程」。例如很多家長其實自己小時候也曾經被安排去學才藝或音樂或心算,完全沒有在大自然裡去探索與了解自我興趣的童年時間。

很多人的童年是在都市裡長大的,也就是說,沒有在小時候有機會觀察自然界的生物生長過程與活動,在幼年時少了這些機會與剌激,結果跟鄉村長大的小孩比起來,就像雞鴨等家禽與烏鴉的聰明的比對。烏鴉是真的懂得利用週遭的工具去喝到水瓶裡少量的水,但雞鴨就只會在現有的環境裡去找食物或爭奪食物,一但在環境中增加一些複雜度時,雞鴨就無法吃到食物。

一個在標準答案與設定好環境下成長的小孩,與一個在自然環境下且沒有標準答案下成長的小孩,那一種會在將來更有創造力? 更有競爭力?

「贏在起跑點」就會贏在終點嗎?

很高興在TED看到有人提到我類似的觀點與部分相關的實驗。
http://www.ted.com/talks/alison_gopnik_what_do_babies_think.html


很多高學歷的家長一定還是會認為,自己的小孩會比鄉村長大的小孩還要聰明(因為考試成績比較好),以後會有更好的競爭力等等。
但這種認知還是以學校那套老舊又制式的考試方法,所測試出來的結果。

你要你的小孩比較聰明(比較會回答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還是
你要你的小孩比較有智慧(比較會解決沒有固定解法的問題)?


我在最近就聽到朋友實際發生的案例。

一個女生在發生一件臨時又緊急的事件,有超過150件餐盒要用車子載走。這位女生打電話請她的主管開車來載,而主管想要知道所有餐盒的總体積是多少,才能決定要開多大的車或要開幾台車來載。這個女生在當場沒有任何尺或工具可以去量測,電話中主管就說只要告訴她大約有多大就好了,但這個女生還是回答主管她沒有東西可以量,所以也不知道大約是多大。結果是要主管實際開車來載後,才發覺要兩台車或開兩趟才能載完。

我聽到後感覺非常驚訝 ! 這種要量出物件大約長度或体積的事,在以前就經常發生,但為何這個女生與她的主管都沒有想出如何解決? 況且兩位都是高學歷且職場工作經驗都超過十年了 !

如果沒有尺可以量測,但你又需要立刻給電話的對方某個物件的大約長、寬、高時,你會如何做?

我發覺,只會背標準答案而長大的人,就算是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卻不像一般國中或甚至國小學歷卻經常幫忙做家事的人,會懂得利用一些身邊可用的工具去替代,懂得彈性的活用知識與生活技巧。
常做事的人就知道,沒有尺或其他東西可以量測東西時,就可以用自己雙手完全伸張(長度約與一個人的身高相同)與手掌張開(拇指到小指張開的距離,一般人有用過就會記得有多長),然後就可以量測出東西的大約長度。常用這種方式量測的人,量出來的誤差都很小。

這個例子如果有些高學歷家長還是不認同(認為學校教的很多理論,只要會用,用處會更大與更科學化),沒關係,我會在以後用更多文章與例子來舉例。


另外,很多看電視長大的年輕人,越來越會用小聰明去爭取一些眼前的小利益,卻完全忽略了自己整個人生前途的大事情。


再舉個最近經常聽到的例子:

最近在台灣,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利用勞保規定的細部與不明確地帶,在明明是自己向公司主動辭職後,卻要求僱主給付資遣費,有些還會回公司去要求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想要去勞保局辦理失業給付。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勞保局都會比較偏向勞方(相對弱勢的一方),所以年輕人很多都是自己主動離職,卻又可以拿到資遣費,而且年輕人之間也互相通報,自以為爭取到自己的權利或以為能抓到制度上的漏洞而沾沾自喜。

但這些年輕人都沒有深思,勞保局都會有記錄的。
只要越多年輕人都在利用這個方式,就會有越多公司的人資經理或老闆會知道,慢慢就會開始做「反應」。不久的將來,當年輕人去找新工作時,新公司的老闆或人資經理就會去查勞保局,看看這個新人是否前幾個工作有領資遣費。如果有,就會去問前一公司的老闆對這個新人的印象與評語。這對年輕人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人的信用記錄是會跟隨一個人一輩子的 ! 在勞保局的登記內容是不容易被改變的,而且很多其他公司都依法可以去查得到。

年輕人自認為的小聰明,可能是會害自己一輩子。聰明反被聰明誤。這種年輕人都因為看電視長大或玩facebook等社群網站,只重視所謂的外表與人脈就以為可以有好的開始與發展機會,但卻不重視一個人的信用與正直(integrity)。而這兩個特質才是公司與老板最重視的。

想想看,其實整個社會就像是個有機体,是有生命的。當生命碰到外來的病毒,生命本身是會反抗的,生命內部的免疫系統是會產生抗体或進一步演化。

再想想看,如果是你自己創業當老闆,你會願意去用一些不負責任的年輕人,明明是自己覺得不喜歡這份工作而自動請辭(有些人還只是用手機簡訊臨時通知公司的),卻又事後要求你去多付一筆資遣費成本 !? 你除了增加你再找人的人事成本外,又會被勞保局警告 ! 因為太多次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給員工,而讓勞保局多付失業給付金。
這時,你對年輕人再來找工作的反應會是什麼 ?




追求夢幻人生的現象與可能結果


明明現代人的生活都過得比以前的皇帝或皇后舒適了,但因為看太多被包裝好的連續劇,所有主角們都有著光鮮亮麗的外表,男女主角一定有個夢幻式的邂逅與不期而遇,當然更要有驚喜與美麗的求婚方式。
即使觀眾收入不高,但每個人都要在一週或一個月內,去「實際体驗」一下像電視男女主角那種王子與公主般的生活方式。

當然,有這種需求,就會有商人想辦法提供給越來越貪婪的人們。當一般大眾貪婪於夢幻生活、貪婪於美食與自己可以感覺高人一點的生活体驗時,商人們也貪婪於賺取無知消費者口袋裡的錢。

例如,如果韓國的金秀賢沒有演「來自星星的你」,而你也不認識他。但是同樣這一個人,同樣的打扮在路上被你看到時,你會對他特別有感覺嗎? 會特別認為他很帥嗎?
很多人其實理智上都知道,他並沒有特別帥,只是他在劇中剛好符合你幻想中完美人物的一個投射而已。在人性或心理學上,這跟很多心理學家曾經對狗做的實驗一樣。當實驗是讓亮燈與食物一齊出現很多次時,狗的大腦就會把燈亮與食物做連結。到後來變成只有燈亮,即使沒有食物,狗也會流口水(大腦聯想到食物)。劇中安排的情境就符合很多女生的夢幻情境(可能已經看過很多愛情小說了),而這受歡迎的男主角就只是剛好被投射的對象而已。如果不找這個人來當男主角,很多其他男生也可以達到這種被投射的情境,只要去找一個被包裝得很好的男生來演同一個戲劇時,一樣會被追棒得像下凡的男神 !


然後一個龐大的商機就出現了。
從影視業到美容醫療與化粧品,再到服裝與珠寶飾品,再到美食與渡假Villa等等。
現代人會認為,這樣才叫生活,這樣才叫享受。觀念上已經認為所有這些生活享受,都是已經非常理所當然了。
所以,有些女生在還沒交男友前就已經幻想好如何被求婚的情節,到時候沒有一點「夠水準」與「夠夢幻」的求婚方式,自己是一定不願意嫁的。

所以,約會地點或選擇吃飯時,也是一定到五星級飯店去吃。平常一起去吃的食物一定要滑順爽口,綿密或香脆,而且要Q彈又有嚼勁才可以。


但頂級又快速又相對廉價的產品並不多(或不可能發生),結果就是食品加了很多化學添加劑,才能到達消費者越來越挑惕的味蕾,當然最後就有越來越多人需要洗腎。當然,這又會有另一種商機出現。有需求,就有商機,洗腎將來也會是一種很賺錢的商機(因為太多人需要洗腎,而將來健保無法給付後,就要改成自費項目)。


時候,換個角度看事情時,其實電視廣告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賣給觀眾一些幻想。
例如有些美容產品是不是真的長期有效(短期皮膚感覺比較光滑,但長期卻造成其他問題)? 或賣給子女用的補習班或才藝班,其實是在賣一個有競爭力未來的幻想 ?


連教育類的補習班名師都變成藝人化了(在香港最明顯)。老師要長得帥、長得美、或一副功成名就的樣子,這樣就完全符合偶像劇的幻想內容與洗腦模式 ?



我指的「觀眾席人生」也是在指一種人生態度,有被動的受媒体影響而做決定,也有被網路社群網站的情境而形成小圈圈的視野,有些人甚至每天只注意跟自己有關的小事情而已。


牛頓如果是出生在現代,即使牛頓常坐在蘋果樹下而被掉下來的蘋果打中幾十次了,但因為牛頓的注意力都一直花在手機APP遊戲或是在社群網站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細節,牛頓很可能只會把今天又被蘋果砸到頭的訊息或照片分享給其他朋友,然後看看其他朋友有幾個按讚之後,大家笑一笑就結束了。牛頓就不會讓大腦有「空閒時間」去聯想到蘋果與地心引力的關係了。


又例如,很多人到了國家公園內的大自然環境中,卻還在問有沒有Wi-Fi可以讓手機連上網 ! 到了國外環境時,卻一直在找台式飲食的餐廳 !

想想看,到大自然環境去旅遊時,晚上你是否還會想要看電視(很多當地的飯店是沒有電視的)? 或會想要上網?  不然你就會很無聊,為什麼?

有空時,想想你長期失去與大自然相處的生命中,你的觀察力與價值觀發生了什麼變化?




為什麼華人社會都一直比較沒有科學化的思考?

這個主題很廣,我會再用其他文章來進一步討論這個主題。但在這裡,我先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華人沒有科學化思考與被電視廣告的影響。

就像很多科學家指出,人的身高是在基因就決定了。但很多台灣的家長被電視廣告的影響,就相信一些「長高」或「轉骨」配方,說是可以在青少年正要長高的年紀時可以剌激生長板,就可以讓小孩長得更高。

但我的疑問是,小孩真的可以比先天基因的限制長得更高嗎?

如果要做一個讓人信服的實驗,就要找很多國家的雙胞胎小孩,雙胞胎的其中一個有吃所謂的轉骨配方,另一個沒有,然後要長期追蹤超過五到十年,才能進一步証明。但台灣人因為不夠科學化思考,所以不會有人去做這種實驗。而外國人根本沒有人會去想到或不相信這種說法,所以也找不到這種實驗的數據。所以,台灣人(或大陸、香港)都一直會被這種過去長期不科學的說法或民間偏方所洗腦。
台灣、大陸、香港等華人會一直沒有科學化的思考方式與人生態度,除了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外,也會跟對「知難行易」的沒有正確的了解有關,另外再加上文憑主義的觀念影響。
我以後對此再做進一步的討論。





最後,輕鬆一下! 
讓讀者的左腦休息一下,也讓感性的右腦活動一下。

我想給常當電視觀眾的讀者測驗一下自己的「感受力」如何。
大家一定看過很多電視廣告,但很多廣告的創意未必會讓觀眾看得懂。看看下面這個最近的廣告,讀者可以想想這個廣告是要表達什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MZSbX09d2I


廣告的看法就像對電影的看法,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我用這個廣告去測試過很多人,他們原來的答案都不算好,直到我把我的看法解釋給他們聽後,他們都比較認同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解答)就藏在我部落格的其中一篇文章(到目前為止最少人看的一篇)的最下方。

但讀者最好先寫下自己認為的想法後,再去比較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