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獨立思考與轉念系列-9: 「主動」與「被動」的差別

前言:
這一篇是轉念系列的進階篇,所以會比前面八篇轉念系列的觀念還要複雜一些,而且這一篇觀念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容易找到好的例子來說明。
如果讀者只是從題目來判斷,大部分的人不會覺得這一篇有什麼可讀性。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很清楚的知道,主動當然是會比被動好,不管是學習上或是社會的競爭上,都是主動的效果比較好而且會比較佔優勢。
但如果讀者知道這一篇是有些部分在講由被動轉為主動(或者說可以從劣勢轉為優勢)的可能性與例子時,應該就有比較多的讀者會有興趣了。


我會把主動與被動的差別,放到「轉念系列」的文章來討論,就是要以不同的角度去剌激與試著轉變讀者的觀念,「主動」與「被動」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觀念,而可以是個「動態的」或「相對的」觀念。



首先,還是要先講一下主動的好處:

生活中有許多「主動」與「被動」的事件,仔細觀察或思考這些活動時,有些可以找到自己(或子女)天賦的線索,有些會幫助自己打破原來觀念,有些可以幫助自己或別人致富或完成夢想。

主動的生命比被動的生命精彩與豐富。當大腦主動時,腦細胞獲得氧氣與葡萄糖的量就比較大,同時也訓練了腦神經元去主動連結其他神經元,這樣就有更多的「觸類旁通」的創意、聯想力與創造力的出現可能。

讀者可以花一點時間去想想自己生活中的事件,那些事是自己主動去做的多? 那些事又是被動必須去做的多? 而這些事又對自己生活有那些影響?


舉例一: 大部份來說,看電視是被動,上網找資料是主動。

如果看到自己很喜歡的電視節目,而會去排固定時間去觀看時,這時候可以算是主動。但如果同一電視節目所講的內容經常重覆,或者前後同一主題有前後矛盾時,觀眾又不會質疑的照單全收時,這時就是被動的,而且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被動。
以台灣來說,台灣電視節目與新聞報導的水準已經低落超過十年了。很多人很喜歡的節目,當我被動的看到時(跟別人一起看電視,由別人選擇節目),我就多次發現很多有前後矛盾或完全引用錯誤資料或有為某廠商置入行銷廣告的企圖時,其他人好像完全都沒發覺。有些人經我的點出或解釋時,還會有一些反應,但更多人是完全的不在乎,好像看電視就單純只是「放空思緒」的時間而已。不管電視內容是合不合理,有沒有矛盾,幾乎完全是不在乎的。我認為這些人就是被動的看電視。
而我看電視時經常會自動去找尋我有興趣的主題來看,當節目內容或新聞報導說法有問題時,我經常會再去上網找資料比對或去找我自己多年蒐集的資料庫去比對。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算是看電視,我還是經常自動會有從被動轉變成主動的習慣。


舉例二: 看到有感覺的文章去轉寄給其他人是主動,收到的人去看是被動。

主動學的快,記憶連結的好,大部分是因為你對該文章(或主題)有興趣或有經驗,在你大腦中已有一些連結與相關腦神經元的觸發反應。而被動收到你轉寄文章的人,未必跟你有同樣強度的連結與腦神經元的觸發反應,所以相對也比較容易忘記。這就像很多老師去分享某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給學生看時,學生經常沒有很高的共鳴或反應。這也好像父母在看到某一社會新聞事件,而利用機會去諄諄教悔子女時,子女未必都會聽得進去或記得住。



主動在大部分時候都比較好,但不代表你什麼事情都要選擇主動,因為你不是超人,你的每一天也跟其他人一樣,都只是24小時而已。
當你專注於你的長期目標或夢想時,你就會知道在某些場合下,選擇被動是比較明智的。因為你週圍的人都會影響你,而你一定會在某些時候必須要採取被動。但在被動時,你卻可以用獨立思考去觀察或傾聽其他人,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週圍每一個人的個性與處理事情的態度與習慣。


什麼時候主動好? 什麼時候被動好?

生命如果是主動去探索的,是會比較豐富與精彩的。但生命如果是被動的或被安排好的時,是會變成相對貧乏與空洞的。就好比一個人處在青春期而正在探索世界時,做父母的,最好被動的在一旁觀察與等待被子女問問題就好,不要想太主動的要給任何自以為比較好的建議或比較不會犯錯或浪費生命的金玉良言。

很多狀況下,不是說父母就不要給子女建議,而最好是選擇在對的時間點或情境下,「被動」的去給子女建議。但所謂對的時間點或情境卻是可以由父母「主動」或故意安排下出現的。


以學校老師來講,如果學生不愛讀書,上課都不專心或在上網或玩手機app,這時老師也是處於被動與劣勢,因為不能隨便當掉學生,也不能不照學校要求的教學方式教學生(也就是由考試主導的教學方式)。但老師如果有心要把學生教好(像是救一個是一個的心態),就可以主動去了解學生(找機會去問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或偶像團体或線上遊戲或手機app),去讓學生對你上的課發生興趣(例如老師每次準備十分鐘左右的故事時間,或笑話時間),對老師信任(去做一些讓學生驚訝或甚至會感激老師的事)等等。這些都有人已經做得到,讀者可以自行參考電影"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的情節。


當要教育子女時,父母可以經常主動與被動的態度交互變換。
教導子女要有紀律與生活的規範時,父母本身就要主動示範並且要以身做則。如果發生與子女意見不合,或要建立起與子女間的理性對話或討論的模式時,都是要由父母主動的去引導話題與控制討論情境。
但如果要去發現子女的天賦或興趣時,父母就要「順勢」的被動了。當子女「自然發生」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時,引導式的問問題就會非常重要了。因為如果子女還很小,光是好奇心或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時,就不容易讓父母去確定子女是真正的有興趣,還是因為一時的好奇或被其他小朋友影響。此時,在一旁觀察與跟著子女的思路或想像力去問問題時,會是個好的切入角度。當子女多次對同一件事有發生連續做很多次或可以一次專心做很久,而且經常發生忘記時間已經過很久了而不自知,這就可能是子女的興趣或天賦所在。


當子女在學校發生衝突或犯錯時,家長最好是被動的時間多。多傾聽、多了解事情的真相(從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說法),如果真的是子女的錯,就可以讓子女學習自己主動認錯,或從錯誤中學習。這整件事也可讓子女學習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起責任。
如果家長沒有「耐心」,而主動為子女去跟其他家長理論,反而讓子女變成被動而又不負責任。如果子女常常發生錯誤是自己犯的,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很可能都是因為太過保護的父母,主動介入所造成的。這也是所謂「直昇機父母」常發生的現象。


對於長期用原來觀念去教育子女的家長,如果發現子女與自己的關係或感情不是很親密,也就是子女並不願意把心事跟自己講,而卻比較願意與自己的同事或朋友講時,這時候就要用主動與被動的觀念交互變換,慢慢的讓自己的子女願意跟父母分享內心的想法。但父母本身要先有相當的耐心,因為很多父母長期對子女的「主動」要求時,卻又長期的不顧子女「被動」又不情願的反應,當然造成子女很難在短時間內,就會對父母這個「有壓力來源的對方」講出內心事。


父母教育子女(或老師教育學生)的主動與被動的應用,我可以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舉例,讓讀者去思考。

舉例:
很多人都應該接過銀行的「電話行銷專員」打來的電話,要你去辦信用卡或信用貸款,這時你是被動的(因為是對方主動找上你的)。當你很忙或你沒有這種需求時,你很不情願去接這種電話,而且希望對方趕快講完電話。但你也很清楚你可以立刻掌握主動權,因為你可以立刻掛斷電話。不過如果只是主動的掛上電話,這種反被動為主動的行為也只是最基本的,沒什麼實用的價值可言。
但如果你是家長而且子女已經到了叛逆的青少年年紀了,又或者你是一個私立大學的老師,而你的學生是以不愛上課的學生居多時,你就可以試著「轉念」一下。同時運用我另一篇文章"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3:訓練想像力"的方式去想像一下:

如果你的身份變成你家裡那個青少年子女或是你班上的一個不愛上課的學生,而打電話來的那個電話行銷專員就變成是平常跟你子女訓話或是跟學生上課的原來的你(參考下方的角色互換圖示)。



角色互換圖示





當你正在上班或工作中,卻臨時被一個電話行銷專員,濤濤不絕的想要用千篇一律的話術來改變你的想法,你當然會感覺很不耐煩。這時候你的心態會跟你子女在聽你平常訓話時的心態(或學生聽老師上課時的心態)是很相似的。而電話行銷專員在電話的那頭(想像這時的他,就是那個平常的你)可是相當「用心」的,已經準備好各種不同的講解方式,要讓你去聽從他的建議,而讓你同意使用他所推銷的信用卡或信用貸款。

但如果你有時間,而且願意轉換心態去聽聽看這些電話行銷專員到底都在講什麼時。
想想看,對方的行銷話術,你為何會不想聽 ?
是不是千篇一律?
是不是電話行銷專員老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場想事情?
對方一點也不了解你,是不是對方一直是以自己的利益來考量?

想想看,你的子女或你的學生平常是不是也用同樣的心態這樣來看待你?

當你把心態轉向被動這邊(你的子女或學生心態那一邊),你會對電話行銷專員有什麼感覺與想法?
當你把心態轉向主動這邊(你平常訓話或講課方式的那一邊),再比對你跟電話行銷專員的講話方式,有沒有很多相似之處? 然後,你再回想你的子女或學生對你的反應模式,是否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果要反被動為主動,你也可以引導電話行銷專員你要談的主題。對方如果想要做成生意,就會先配合你的主題先跟你談。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想像與練習。
如果對方有辦法在談話中進一步了解你的生活狀況或者你的喜好,甚至是你平常最在乎的事情時,你是否比較願意告訴對方多一點 ?

對方如何才能打動你?
對方如何才能了解你平常的狀況?
如果對方已經先認識你的同事或朋友後,再來跟你聊他與你同事(或朋友)之間的事時,你是否比較不會排斥對方?

回頭再想想看,你平常有先了解你子女(或學生)在想什麼嗎? 他們最在乎什麼嗎? 你講什麼內容他們才會聽得進去?



以上例子與說明,應該會有相當大比例的父母或老師不認同。因為他們會認為實際上的狀況會比較複雜,要讓子女或學生去改變態度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同意,但這也就是這篇文章會是進階篇的其中一個原因。

「主動」與「被動」的交互變換或應用時機的拿捏,本來就要多練習的。但會讓一個人去練習新東西與建立新習慣之前,也要先讓這個人能夠去接受新的觀念才行。這一篇就是先讓人去思考這種觀念。


「主動」與「被動」除了家庭與學校教育的應用外,也有很多是可以在其他生活上的應用。
例如很多種公司的業務人員是經常會被客戶罵的。即使問題不是出在業務人員本身,但只要公司產品有問題時,以客戶的角度來看,業務員就是代表公司。業務員在被客戶罵時,就是訓練業務員在劣勢時(被動時)的轉念思考。可以訓練業務員如何同時在安撫客戶的情緒中,又可以蒐集客戶平常不願意講的真心話,或其他競爭對手的寶貴資訊(生氣時講的話,真實性相當高)。或可以「借用」客戶對公司產品的批評,成為回頭找公司內部溝通與改進的事証。

我本人以前在做房屋仲介的業務員時,就是經常使用「主動」與「被動」的交互變換觀念,可以在買方拉價或賣方殺價的過程中,有個斡旋與談判的應用。

事實上,商場上的談判高手與精彩事例非常多,但考慮到很多人沒有從事業務員經驗,而且每個產業的業務型態不一樣,要找出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的例子,不是很容易。所以我不選擇用真實業務談判的事例來分享。

不過,「主動」與「被動」的應用時機真的非常多。
如果主動是 "1",而被動是 "0",而主動與被動的交互變換就可以有無窮盡的運用,就像電腦科技的源頭,也是由許多的0與1的組成。


其他的應用:
寫書或寫文章也一樣,當作者是主動寫出來的,通常品質會比較好,比較會言之有物。但如果是被出版社逼著出書的,通常就比較沒有原來的水準了。
例如:
我在我其他文章中有推薦梁旅珠的第一本書 __「梁旅珠教養書」。這本書我看得出來是由她「主動」寫的,而且寫得非常好。但最近剛出的這一本「跟著梁旅珠教出好孩子」,卻讓我個人感覺是相當「被動」的一種寫法。這種集合一些常見跟教養有關的FAQ(Frequent Asked Questions),再由梁旅珠本人回答快速又簡單的答案的書,讓我對這本書的感覺是: 這種書是給沒有獨立思考的讀者看的,尤其是給從小到大很會背書或背公式,而且勤於練習數學題目才考上大學的家長們看的。或是一些習慣於「剌激與反應」的思考模式下而只想快速得到簡單答案的家長們看的。
當然,「跟著梁旅珠教出好孩子」這本書可能會讓很多家長覺得很受用,我只是講出我個人看完的感覺而已。但如果梁旅珠也會有這種被動出書的狀況,我並不意外。因為就連「富爸爸 窮爸爸」的作者也是只有第一本書值得看,其他「富爸爸」系列後續的書就沒有多少可看性可言。就連大前研一的書,也有好幾本是有被「灌水」相當嚴重的情形。


最後,再想想看:

像無手又無腳的Nick Vujicic與日本的乙武洋匡,他們兩個人是如何的轉念? 然後再由被動的劣勢轉變成主動的優勢 ?




1 則留言:

  1. 博主的畢業論文一定是A+吧!!XDDDDD

    很嚴密的文章,很喜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