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獨立思考問問題-4: 你會抓重點嗎 ?



如果來看這篇文章的讀者是學生時,可能在看到「抓重點」三個字時,會自然而然的往準備考試的書本內容去做聯想。很多會考試的學生,都很會抓重點。

 不是的

 我要討論的「抓重點」能力,事實上是一種多方面能力的整合。

可以說是把複雜事件「化繁為簡」的能力
也可以說是訓練自己或別人去找到問題最根源的能力
更有可能是會變成領導人對大眾或追隨者傳達「願景」或「核心價值」的一種能力

而這種能力是在不久的未來,會由機器人大量取代基層人力的時代中,相當重要的就業與生存能力。

 
我花了一些時間想要找到好的例子來說明,但真的很不容易找到。因為我的讀者會有各個國家與不同年齡或不同職業的區別,要找到可以讓不同地區的人都可以知道或了解的事,而且又剛好可以把我的這個進階觀念講清楚的例子,實在不多。

 
我住在台灣,自然會接收到台灣相關的消息為最多。

剛好,台灣在幾個月前發生過的大事中,就有一個事件是可以拿來做為例子的,而這件事發生的同時,在很多其他國家也都有報導過多次。

這件事就是「太陽花學運」

如果住在台灣以外的讀者,不了解「太陽花學運」的內容,也可以在維基百科找到相當程度的記錄內容。

「太陽花學運」一開始的名稱應該是「反黑箱服貿運動」。

 

想想看,原來最開始就是「反黑箱服貿運動」,其中明明有寫出「反黑箱」三個字在其中,而且學生所提出的主要訴求,也是要先把服貿退回行政院,然後在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後,再用其來審查服貿啊! 學生從頭到尾的訴求並沒有「反服貿」,不是嗎? 真正的訴求是「反黑箱服貿」啊 ! 所以重點是要強調「反黑箱」才對的,不是嗎?

但是,當媒体在報導學運相關事件時,經常最簡化的標題就寫「反服貿」。所以當有些人不認同學生佔領立法院,而成立「反反服貿」時,媒体就更容易把學生的訴求簡化成「反服貿」,而不是「反黑箱服貿」。而當「反服貿」與「反反服貿」(或「挺服貿」)的兩方人馬在台北街頭形成對立時,會讓全台灣與全世界不了解內容細節的人,就簡化的下定論,說學生是「反對服貿」的。

所以,開始有人批評學生。你們學生連服貿的內容都不清楚,怎麼可以去反對。然後,很多民眾經由媒体整天的各種不同報導,再加上各種名嘴的分析與評論,一般民眾即使認為政府無能,但對於學生反對自己都不了解的事情,也不是很認同(會讓人覺得學生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不理性訴求)

有些人則說,服貿是全球化的一環,而台灣是島國,一定要跟全世界接軌,不可能把自己關在小島中,不跟別人往來。而且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成第一大經濟體。學生怎麼可以不顧世界的趨勢而去反對簽服貿呢? 過度保護國內沒有競爭力的產業,事實上是害了這個產業,學生難道不知道嗎?

甚至我還聽到有人只是簡單的發表自己的觀察結論說: 好像去佔領立法院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讀文科的(暗示這些學生因為不是讀理科,所以比較沒有就業機會與國際競爭力)

所以,當整個學運事件變成是全台灣最重要的事件時,學生的訴求重點卻被模糊掉了。更令我吃驚與不解的是,這些學生都是高學歷的,而且不管實際參與或從背後默默支持的人,人數都非常之多,而且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與一起熱烈討論的時間與次數也都非常多了。

但為何沒有人把這個明顯被模糊或被誤解的「重點」給提出來呢?

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注意到這件事嗎?

 

以「太陽花學運」來說,我從頭到尾都可算是局外人或觀眾而已。從第一天新聞報導有學生攻佔立法院時,我有特別High。但High的原因跟一般人不一樣,我有特別去注意學生的訴求是不是跟我在另一篇 "預見一個無貪污的國度 "文章強調的「重點」一樣,我以為學生已經知道改革整個台灣環境的焦點與「重點」,就是在立法院 ! 所以才會去攻佔立法院。

但結果不是,整個為期23天的「太陽花學運」,學生領袖在每一次對外說明任何事時,完全沒有提及我認為的「重點」。

如果我是學運領袖或學生智囊團或在背後支持的民間人士,我一定會讓學運領袖在每次受媒體記者包圍時,講出這個「重點」。

要是學運領袖在任何一次面對媒體時,可以說出如: 我們不是「反服貿」,我們是「反黑箱服貿」的重點key words時,整個新聞的定調與民眾的思考方向,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如果學運領袖有對媒體講到「重點」後,再有記者或其他人問學生(不管是學運領袖或立法院外靜坐的學生),學生都可以很誠實且理由充分的回答:我們是不懂服貿,而且我們也很想知道服貿的內容。但我們不同意(或不爽)政府用這麼蠻橫的方式,用黑箱的方式去處理影響這麼多人民未來的事。

所以,學生不會因為不了解服貿而去反對,就因此被民眾批評。因為「重點」是「反黑箱」,就是「反不透明」的政府決策,而不是「反服貿」。

所以當學運領袖在多次公開發言時,都有一再強調我們不是「反服貿」,我們是「反黑箱服貿」的重點時,就不會有「反反服貿」或「挺服貿」的對立團體產生。雖然一定還是有人不認同學生強佔立法院這件事,但不會用「反反服貿」或「挺服貿」這個訴求,讓媒體去簡化與誤導學生的訴求。

當學運訴求的重點「反黑箱」有被多方討論後,除了在學運期間會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外,在學運之後,民眾與政府會更注意到政策透明的重要性。而「太陽花學運」在台灣民主歷史的定位,會更形重要。

 
想想看,台灣房價太高的原因,在很多媒體都已經清楚指出原因就是稅制的不公平。但為何這麼明顯又簡單的原因,很多其他國家也都做得到的事,政府為何這麼多年來,一直還做不到? 還是其實政府很多官員都知道原因,但不願意做或不敢做?
這中間最根源的「重點」,不也是政府的一種「黑箱」作業嗎? 政府多次被批評房地產稅制不公平後所提出來的理由,實在令人不敢恭唯。

就連應該站在人民這邊,為人民監督政府的立法院,也是經常用「密室協商」的不透明方式,來通過比較爭議(或雙方利益難分配)的法案。

 

所以,你會抓重點嗎?

或者,台灣大部分的人會抓重點嗎?

還是只有我一個人自以為是的重點?

有時候,我覺得有獨立思考的人,在台灣是相當孤單的

 

 另外,從國家簽FTA或國際化公司的不同角度去看抓重點的問題

 例如,韓國先跟大陸簽FTA,我們晚一點簽就會全盤皆輸,或完全沒有競爭力嗎?

要是我是官員,我會先想一想台灣產業自己的優勢在那裡,或要往那個未來明星產業先怖局等等,這才是「抓住」整個複雜問題的「重點」。如果政府在沒弄清楚各產業的實際競爭狀況前,先簽可能先受害。就好像一個手機品牌的公司,在產品定位與消費者喜好的重點還沒弄清楚前就搶先在競爭對手前上市,結果反而是消費者拿到品質不良的手機,而對該品牌的形象大打折扣。

想想看,當初賈伯斯在推出的滑鼠與圖形介面的蘋果電腦時,滑鼠的這個裝置,難道是蘋果電腦發明的嗎?
還有後來iPodiTune stores的結合而主導網路線上音樂產業時,蘋果是第一個發明在網路分享音樂的人(或公司)?
而以電腦產業來說,微軟是後來才「跟進」推出「視窗」(Windows)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微軟不是也一樣可以主導整個電腦產業嗎?
先簽FTA是有優勢,但還要看整個國家的競爭力與反應能力。不然,一旦國內產業沒準備好,太快開放反而是造成社會動盪的源頭。

 
抓重點的能力,有時候運用得好時,也可以讓大眾有「錨定效應」的產生,而不會產生太多不必要的誤會與干擾。「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心理學名詞,事實上是經常被拿來批評決策者的偏見或認知偏差。但要是運用在避免人多而且意見紛歧的場合,只要領導者有深思過整個問題的重點,或決定要往那個大方向前進時,經常對大眾或跟隨者強調同一個重點(或願景)時,就會讓大家的思緒慢慢往問題的重點集中。這樣就比較不會浪費太多討論的時間而失去市場的先機。

很多人一定會質疑,如果領導者所抓的重點或所提的願景是錯的方向時,不是會讓很多已經投下去的資源與人力都浪費掉了?

是的,如果領導者不是真的有抓重點的能力,而只是跟著流行就一廂情願的認定他所設定的重點,一旦提出來給跟隨者討論與思考時,一定會遭遇很大的反對,尤其是很容易找到這個所謂「重點」的矛盾處。

一個人可以被大眾確認是領導者時,通常是該領導者所提的重點或願景,是經過市場真實的考驗與証明成功的。真正成功的領導者在說明自己的重點與願景時,是有相當熱情的,是可以感染其他人的。即便有很多人在當時受到領導者熱情的感染,一旦跟隨者眾多,而且讓大眾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思考與情緒沉澱後,一定會有人再次提出來他們所質疑的地方。

真正問題的重點被找到時,在經過眾人討論的階段時,即使有很多人提出反對的意見或擔心時,真正的領導者也可以針對反對者提出的意見或擔心的點,可以找到跟自己「重點」有所關連的地方,或者事情處理的輕重緩急的清楚說明。真正的領導人,除了會抓重點外,更懂得與跟隨者做溝通(有非常高的同理心)

 所以,回到服貿或FTA的問題,台灣比南韓晚簽,真的就是重點嗎? 重點會不會是我們的領導人還不知道台灣的競爭力與未來方向的原因?
而且我們的國民還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率的公共事務討論的空間與方法?

 

附註

這篇主題,我用「太陽花學運」來舉例,不是我特別支持這次的學運(事實上,很多學生在學運期間的作為與表現,我就很不認同)。而是這個集体沒抓到重點的事件,讓我深感驚訝。

另外
關於「抓重點」更多的例子,我可能以後有「感覺」時會再寫。畢竟,當事件太過複雜,而其中又有牽扯到人性或不同立場或不同意識形態在一起時,台灣人好像一直不是很會處理這種事,而我好像可以在我這個部落格的小小天地中,可以給有興趣的讀者一點點參考價值吧 !